-
上半年我國西藥類產品出口繼續向好
2011/8/22 14:33:59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上半年我國西藥類產品出口繼續向好上半年,我國西藥類產品進出口總額達210.56億美元,同比增長31.19%,增幅超過2010年全年增幅5.74個百分點,繼續保持高速發展勢頭。同時,進出口數量同比增長17.73%,平均價格同比增長11.43%,這反映出國際市場對西藥類產品的需求在穩定增長,我國西藥類產品國際貿易有望繼續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
上半年,我國西藥類產品出口額131.36億美元,同比增長27.05%,保持了2010年以來的高增長態勢。
總體量價齊升大類情況各異
上半年我國西藥類產品出口繼續向好,出口量增長25.02%,出口均價增長1.63%,總體上保持了量價齊升的可喜局面。但三大類商品的量價關系變化較大,原料藥和生化藥出口量升價跌,其中原料藥出口數量增長35.16%,價格下跌4.83%;生化藥出口量暴增96%,均價大幅下跌43.19%。西成藥則相反,出口量暴降68.42%,出口均價暴增314%。從出口額看,西成藥出口9.45億美元,增幅最大,高達30.71%;原料藥出口110.43億美元,增幅為28.63%;生化藥出口11.49億美元,增幅為11.34%(見表一)。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原料藥繼續保持了數量增長,但成本增加、價格低迷的局面沒有改觀,競爭壓力較大;西成藥的品種結構有所變化,造成量價反向巨變;生化藥價格下降與其主要品種價格回歸有關,低價品種出口量增加對價格也會產生一定影響。
歐亞市場穩增新興市場成長
上半年,我國西藥類產品出口185個國家和地區。亞洲、歐洲和北美洲依然是我出口的主要市場,比重達86.52%。亞歐市場量價齊升,我對亞洲市場出口額達56.78億美元,同比增長31.72%;對歐洲市場出口額為38.53億美元,同比增長22.95%。北美洲市場情況稍異,出口量增長26.33%,出口均價卻下降了13.83%,最終出口額為18.35億美元,同比僅增長8.86%。大洋洲市場增長最快,出口額增幅高達140%,拉丁美洲則以46.16%的增幅位列第二。可見,我國西藥類產品的出口主流市場保持穩定,新興市場發展迅速。
上半年,從我國西藥類產品出口額排名前20位目標國情況看,對澳大利亞的出口增幅最大,達161.57%。而對墨西哥、巴西、印度尼西亞、俄羅斯等新興醫藥市場國家的出口額增幅分別達到62.04%、51.19%、49.06%和38.85%,明顯超過美國、日本等傳統市場的增幅,反映了新興醫藥市場具有良好的成長性。
上漲多于下跌未來形勢樂觀
上半年,我國西藥類產品出口品種為319個海關編碼商品,其中出口數量增長的品種占41.69%,出口額上漲的品種占65.2%,總體呈現強勁增長的良好態勢。就出口額排名前20位的大宗品種看,85%的品種出口量增長,90%的品種出口額增長,80%的出口均價增長(見表二)。出口量上,谷氨酸鈉、四環素衍生物及其鹽、葡萄糖及葡萄糖漿等品種增幅超過40%,其他已配定劑量的藥品出口增幅也達36%。出口額上,30%的品種增幅超過50%,其中其他已配定劑量的藥品出口增幅高達129.42%,位居第一;四環素衍生物及其鹽增幅72.38%,排名第二;紅霉素及其衍生物以及它們的鹽以71.04%的增幅位列第三。但未混合的維生素C及其衍生物下降超過30%,肝素及其鹽也有近10%的跌幅。出口價格上,30%的品種增幅超過20%,其中,其他已配定劑量的藥品增幅達69.1%,位列第一;其他雜環化合物以58.44%的增幅位列第二。下跌品種中,未混合的維生素C及其衍生物以35.12%的跌幅居首,肝素及其鹽、未混合的維生素E及其衍生物和其他僅含有氧雜原子的雜環化合物價格跌幅也超過10%。總體上看,大宗龍頭品種出口形勢樂觀,量價齊升的比例超過50%,其他已配定劑量的藥品、四環素、紅霉素、葡萄糖、其他結構上有嘧啶環等的化合物量價均有較大增幅,反映出我國部分大宗優勢產品的國際市場需求仍在穩定增長,市場前景良好。但未混合的維生素C及其衍生物等品種出口均價下降,更多是由于國內產能過剩、相互低價競爭所致,政府對于產能嚴重過剩的大宗產品,應采取強有力措施進行治理。
經營隊伍分散龍頭企業占優
上半年,有實績的西藥類產品出口企業8367家,同比增加了15.38%,反映出西藥類產品出口市場活躍。但單個企業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超過1%的企業僅4家,前20家企業比重只有15.85%,也反映出我國西藥類出口企業仍然分散,規模普遍不大。
從出口額排名前20位的企業情況看,18家為生產企業,外貿公司只有2家,反映了生產企業在西藥類產品出口上具有明顯的產品和價格優勢,缺乏實業支撐的外貿企業在與生產企業的出口競爭中處于劣勢。深圳海普瑞、阿斯利康、浙江省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公司、浙江醫藥、浙江新和成位列出口額前五位。但最大企業的出口額僅2億多美元,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只有1.61%,反映出我國西藥類出口企業的集中度不高,缺乏和大型跨國藥企競爭的龍頭企業及競爭實力。前20家企業中,85%的企業出口量同比增長,20%的企業增幅超過100%,阿斯利康出口量爆發性增長,增幅超過9305%,浙江新和成、東北制藥集團、上海迪賽諾的增幅也超過100%,這反映出行業龍頭企業的競爭能力具有明顯優勢。
出口均價上,漲跌各占50%,反映出龍頭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進一步加大。價格上漲的企業中,25%的公司出口均價上漲超過20%,煙臺東城生化有限公司出口均價上漲近54%。25%的公司出口均價下跌超過20%,其中三家公司的跌幅超過35%。出口均價下跌的公司中,主營產品以維生素和肝素鈉的生產企業居多,主營產品的市場變化引發龍頭公司業績分化明顯。
民企以多制勝沿海優勢明顯
上半年出口企業中,民營企業數占出口企業總數的73%,完成了49.86%的出口數量和46.81%的出口額,幾乎占據半壁江山。但單個民營企業的平均出口額僅100萬美元,遠低于“三資”企業的303萬美元和國有企業的335萬美元平均出口額,顯示以多制勝。“三資”企業以16%的比例,完成了30.82%的出口數量和31.52%的出口額,三分天下占其一。國有企業則以10%的比例完成了19.05%的出口數量和21.65%的出口額,雖占比不大,但平均經營能力超過“三資”企業,遠高于民營企業。相對于民營企業的出口均價下降,“三資”企業和國有企業出口均價增幅分別達到5.49%和4.45%,既說明國際醫藥市場價格競爭激烈,也說明“三資”和國有企業更注重出口效益。
從國內各省份出口情況看,西藥類產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蘇、浙、魯、滬、冀位列西藥類產品出口前五位,五省市出口額比重高達67.86%,其中蘇、浙比重分別達到20.69%和18.04%。這說明我國西藥類產品地區集中度比較高,沿海省份產業集群化發展成效顯著,有非常明顯的優勢。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天然氣發電裝機企業迎商機
- 下一篇:建筑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