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藥衛生深層次改革同時拉開序幕
2011/9/2 16:30:13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醫藥衛生深層次改革同時拉開序幕基藥制度初建立 2020年全面覆蓋城鄉
醫藥衛生深層次改革同時拉開序幕
9月1日,國務院醫改辦宣布,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已初步建立。這意味著老百姓基層看病負擔切實減輕、用藥更合理,藥價不再那么虛高了。
該制度的實施,還拉開了醫藥衛生體制的深層次變革,消除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以藥養醫的機制,并促動了藥品流通領域的變革。
就醫負擔減輕了嗎
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由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并已在156個國家實施,保障人人都可獲得質量優先、價格合理、劑型適宜的基本藥物。
按照國際經驗,我國遴選了307種基層版本的基本藥物進入目錄,并實行零差率銷售,即按進貨價銷售,減去了政策允許的15%加成。各省可按照需求增補基本藥物。北大醫藥管理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史錄文認為,從各省增補的目錄來看,基本藥物已經能滿足群眾的基本用藥需求。
在采購環節,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建立和規范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藥物采購機制指導意見的通知》的精神,我國啟動了基本藥物招標采購機制。
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務院醫改辦主任孫志剛介紹,該辦法針對原有的招標采購辦法進行了六大改進:只招生產企業不招流通企業,通過生產企業制約流通費用的升高;招采合一,杜絕二次議價、越招越高的現象;確定采購量,實行量價掛鉤,單一貨源承諾,以量大降低價格;雙信封投標,先評經濟技術標,確保質量優先;財政回款,時間縮短,生產企業周轉資金增加;藥監部門全程監管。
實行了新采購辦法的13個省份,藥價均比國家零售指導價下降50%。有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6月底,基本藥物在基層的銷售價格較制度實施前平均下降約 25%,虛高的藥價在基層已漸漸消失。幾元錢的藥、小處方、按片發藥在越來越多地方重新出現,同時因為報銷比例上升,過去長期存在的買不起藥的現象基本消失。
醫院買藥方式的改變引發了藥品流通領域的改革,有些省份出現藥企轉型發展、數量減少的現象。該辦法同時加大了對藥企惡意競標行為的懲戒。如前段時間,四川省對涉嫌低價惡意中標的產品,組織成本核算專家進行成本分析,取消了4個惡意低價投標產品的中標資格。
國家醫改部門已提出,將以此為契機,未來5年重點推行藥品流通領域改革,重新構建新的藥品流通秩序。
以藥養醫破除了嗎
基本藥物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零差率銷售,引發了各地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管理制度、保障制度、藥品供應制度的變革。
過去,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靠藥品加成生存,藥品加成率高的能達到90%。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讓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收入減少,生存困難,醫生收入大幅度降低,以藥養醫的機制不可持續。于是從安徽開始,全國各省開展了一場針對以上幾項制度的綜合改革,意在破除以藥養醫機制,建立新的運行機制,讓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回歸公益本色。
這場改革目前正在各省推進,并明確將在9月底基本結束。
從目前來看,隨著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綜合改革的穩步推進,老百姓基層看病負擔開始減輕,絕大多數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出現門診次均費用下降、住院日均費用下降、門診人次上升的“兩降一升”勢頭,基層老百姓和醫務人員對改革普遍擁護。
這一經驗被借鑒到公立醫院的改革中。目前,縣級醫院綜合改革在全國164個縣市先行啟動。未來5年,改革將擴展到城市公立醫院,這必將觸動公立醫院機制體制的深層變革,目標同樣直指公立醫院的以藥養醫機制。
藥物濫用改觀了嗎
基本藥物制度的一大目標是規范藥品的使用,實現合理用藥。
濫用藥現象在我國相當普遍,有數據為證:全國一年消耗104億瓶抗生素,平均每人用8瓶,該數字在北美、歐洲國家只有3.3瓶、2.5瓶。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尤其是農村,濫用藥現象更加普遍。
“基本藥物制度把基層醫生用藥的范圍縮小了很多,并推出處方集,對醫生進行培訓,力圖使基本藥物真正用起來,確實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對提高合理用藥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國務院醫改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上海復旦大學教授胡善聯說。
衛生部藥政司一項監測顯示,機構監測點2010年平均100張處方用藥總個數260個,同比減少30個,使用抗生素的處方數從53個下降到48個,使用激素的處方數從13個下降到9個。表明基本藥物制度已經一定程度規范了臨床用藥。
綜合配套改革的推進,將更加徹底地切斷醫和藥的聯系,醫生不再靠銷售藥品獲取收入,合理用藥水平將逐步提高。
有些地區已經借該制度實施的機會推行醫藥分開,如四川新津縣率先在農村基層實行區域衛生信息化,藥品供應由配送公司實行專業化管理,藥房不再是利潤中心,該地區的合理用藥水平明顯提高。據了解,該經驗有望全國推廣。
目前,基本藥物制度仍在進一步完善的過程中。下一步,還將推出非基層版本的基本藥物,到2020年將全面建立覆蓋城鄉的、規范的基本藥物制度。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