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光谷環保企業探索科技防霾治霾
2013/12/18 11:05:12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武漢光谷環保企業探索科技防霾治霾防霾治霾新板眼頻出
近期,持續霧霾令武漢市場上的3M口罩一度脫銷。據稱,這款PM2.5口罩能過濾空氣中95%的固體與液體顆粒物。
“我們研發出一種更新的防護芯片”,武漢正軒宇生物科技董事長李靜說,它對PM2.5的抵御力超過了3M口罩,顆粒吸附率突破97%。“你能把嵌有芯片的薄膜,貼在凈化器等任何需要的地方,而不僅是口罩里”。
武漢巨正環保公司則針對各城市的PM2.5實時查詢需求,推出一款免費的手機APP軟件,“許多官方監測數據都從這里發布,用戶或達上億人”,董事長周發武表示。
華中科技大學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徐明厚指出,我國霧霾形成的三大人為因素,分別是燃燒(燃煤及秸稈)、機動車與建筑粉塵。
“不止防霾發明,光谷的治霾技術也極具競爭力”,徐明厚說,武漢凱迪電力環保公司的二次脫硫技術、武漢天和公司的低氮燃燒改造技術、天空藍環保公司的機動車尾氣凈化技術等,都是通過高科技手段,對火電廠煙氣、煉鋼燃燒氮排放、機動車尾氣超標等污染源實現治理。
新技術渴望大市場
不久前,武漢天空藍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一款機動車尾氣凈化器通過相關部門檢測。數據顯示,該設備可將尾氣中的PM2.5濃度降低7成。
望著新產品,公司總工程師張軍營卻憂心忡忡,公司有技術有產品,卻與政府、市場對接不上。
“我們希望能將光谷乃至武漢所有治理大氣污染及PM2.5的企業,組成環保產業聯盟”,張軍營說,光谷企業在PM2.5的設備、監測、信息發布等方面已有基礎,但一直各自為戰。抱團結盟,企業能形成合力,共享市場,政府也能有效掌握推廣治霾技術。
多家企業表示,“武漢已針對霧霾成立改善空氣質量領導小組,市長親自掛帥,我們愿請纓作戰,支持武漢科技治霾。”
本領再高,也要合適的商業模式
今冬霧霾,令李世庭想到了10年前的非典。在那場同樣口罩脫銷、席卷全國的病毒風暴中,一個叫高德紅外的企業脫穎而出,幾乎在一夜之間,全國的機場、車站、碼頭、醫院等人流密集地,都用上了他們的紅外熱像儀,用來感應行人體溫。
高德紅外由此成為紅外熱感應第一品牌,走向高端裝備制造的國家戰略。李世庭認為,高德紅外的成功,除技術本領外,更在于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機遇,并摸出一套成功的商業模式。
反觀六七年前的車載導航市場之爭,技術高超的多家光谷企業鎩羽而歸,正是輸在商業模式上——當光谷企業苦苦尋求與汽車生產商的植入式合作時,深圳路暢則從后端4S店另辟蹊徑,成功將導航儀裝到消費者的新車上,5年產值做到30億元。“危機危機,有危就有機”,李世庭說:“不知這一場霧霾,能否沖出第二個高德紅外?”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