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躍居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 凸顯中國開放發展成效
2014/3/3 11:53:51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躍居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 凸顯中國開放發展成效發展中國家100多年來首次坐上全球貿易的“頭把交椅”
1978年,我國的貨物進出口總額只有206億美元,世界排名第29位。改革開放使我國的對外貿易駛上“快車道”——1988年突破1000億美元,2004年突破1萬億美元,2013年突破4萬億美元,成為100多年來首次坐上世界貨物貿易“頭把交椅”的發展中國家。
體量增長的同時,我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也在不斷優化。以出口商品為例,我國出口總額中初級產品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12年的4.9%,工業制成品所占比重則由49.7%上升到95.1%。2013年,我國機電產品進出口額達2.1萬億美元,出口前十類機電產品中,通信設備、儀器儀表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占比達76.6%。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李健指出,我國出口商品實現了從初級產品為主向工業制成品為主、從輕紡產品為主向機電產品為主的兩次轉變后,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比重大幅增加。
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既是積極參與全球化進程的成果,也讓世界從中國的開放發展中獲得了莫大的實惠。
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表示,目前我國已是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中國制造”以其物美價廉的優勢,走進了全球億萬家庭。同時我國年均進口近2萬億美元的商品,為全世界的貿易伙伴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和投資機會。
改革開放為我國外貿發展提供“源動力”
改革開放初期,廣東作為對外開放的排頭兵,出現了一批紡織、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的工廠,貿易形式多為“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的加工貿易。
歷經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對外開放不斷從沿海向內陸、沿邊地區延伸,從東向西逐步走向深入,外向型產業也相應從沿海向內地延伸和轉移,促進了我國各區域外貿協同發展。
2013年,中西部地區在全國進出口中的比重達到13.5%,比2001年提高了5.7個百分點;重慶、河南、安徽、云南、陜西、甘肅、貴州等7省市外貿增速均在15%以上。
外貿主體更多元,結構也更趨合理。近年來民營企業正成為我國外貿領域的“生力軍”。統計顯示,2013年,我國民營企業出口增速明顯高于國企和外企。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說:“改革開放35年來,外資企業在我國對外貿易中占據半壁江山的局面正在逐步改變。”
新挑戰:從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
成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帶給我們歡欣鼓舞的同時,更帶來了新的歷史挑戰。專家們認為,從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貿易強國首先要求一國在貨物貿易的高端產品上擁有國際競爭力。中國國際貿易學會中美歐研究中心主任何偉文說,當前我國仍處于全球產業價值鏈中低端,外貿“大而不強”,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技術和品牌都有待提升。
同時應該看到,在資本技術密集度更高、高增值環節集中的服務貿易方面,我國的發展依然落后。2013年美國服務貿易額11323.1億美元,而我國僅為5396.4億美元,尚不足美國的一半。
“服務業的發展將對新時期中國經濟增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美國商會有關負責人說,當前越來越多的外商投資流向中國服務業,相信隨著金融、保險、醫療、業務流程外包等領域的不斷開放,中國服務業有望實現快速發展。
專家們建議,接下來我國要實行更高層次的開放,更關注外貿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實施創新驅動,切實提升產品和服務的國際競爭力;同時要完善外貿促進政策,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讓企業“引進來”和“走出去”之路更加順暢。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