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石:“圍獵”生物醫藥
2014/5/17 10:35:24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基石:“圍獵”生物醫藥醫療、醫藥、生物技術和健康產業的投資難點諸多,專業知識程度高、投資周期長,很多投資機構在這一領域都是“碰機會”為主。基石資本領峰生物醫藥基金正試圖從管理團隊上,改變這個態勢。由于行業形勢的不斷變化以及深入研究,基石的醫療投資團隊尋找項目的方式由此發生了轉變,從“打獵型”轉向“耕作型”。
醫藥領域同樣遵循市場規律,從技術的角度看,真正能夠從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項目數量十分有限。在國外,非發明專利與發明專利的比例是1:9,而中國這個比例為7:3。
一個細胞生物學碩士、免疫學博士;一個耶魯大學實驗病理學博士。前者擁有八年生物技術、醫藥、醫療器械、醫療服務投資經驗;后者長期從事生物醫療項目投資工作。
這樣一個“投資專業+醫療專業”的強強聯合擺在眼前,在眾多投資機構中脫穎而出成為由省及市二級政府引導基金、各專業人士領頭作為LP的生物醫藥投資基金管理團隊,實在不會太令人驚訝。
這支基金屬于政府引導推出的專業基金之一,基石資本負責投資管理,董秋明與程煥是投資團隊中的代表人物。
實際上,基石的生物醫藥基金投資團隊由7人組成,除上述兩位,還包括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總裁林凌,管理合伙人王啟文、陳延立,基金合伙人丁曉航。其中王啟文是生物醫藥組的負責人,擁有十五年的股權投資經驗,具有豐富的企業上市、企業購并重組、企業投資與管理、企業財務管理理論和經驗,曾主導投資了嘉林藥業(增值50倍)、回天膠業(超20倍回報)的投資。
醫藥健康行業的投資一貫是業內熱點,在美國投資市場上,這一行業的投資回報曾領跑30年。隨著全球老齡化和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可以預計市場需求空間巨大。但是,醫療、醫藥、生物技術和健康產業的投資難點諸多,專業知識程度高、投資周期長,很多投資機構在這一領域都是“碰機會”為主。基石資本領峰生物醫藥基金正試圖從管理團隊上,改變這個態勢。
團隊促進投資策略轉型
董秋明擁有科研、投資一體化背景,個人特色十分鮮明,她曾在中石化的一家研究院從事生物發酵等研究工作,又在蘇州城建環保學院(現蘇州科技大學)從事過環保生物、水處理的研究。2005年,董進入蘇州創投(現元禾控股)成為了一名生物醫藥領域的投資經理,投資生涯就此開始,8年的投資經歷使其在這個行業游刃有余。
“事實上我的經歷非常本土化,工作轉變其實都比較被動,在我剛進入投資領域之時,幾乎都不敢出手投項目。”董秋明告訴記者,她在進入蘇州創投2年內,竟然沒有投資任何一個項目。“那個時候我看什么都是覺得有風險的。”但在離開這家投資機構時,這位女博士已經完成了約60個項目的投資,其中如主導投資的麥迪斯頓醫療科技回報達20倍。基石資本合伙人、董事總經理林凌對董秋明的評價是:“行業內不可多得的人才。”
區別于董秋明,程煥似乎對自己的職業規劃特別清晰。他一直對金融感興趣,初中時期就自己嘗試炒股,但大學專業卻沒有選擇金融,而是選擇了生物工程。在他攻讀博士學位之時,“還經常幫基金打打零工,做做分析”。他說:“我對自己的定位是,能夠把專業知識和對金融的理解結合起來,對比中國醫藥(600056,股吧)產業和日本美國前輩走過的路,真正去促進產業內部有意思的事情發生。”要說起來,董秋明進入基石,還是由程煥引薦的。
由于行業形勢的不斷變化以及深入研究,基石的醫療投資團隊尋找項目的方式由此發生了轉變,從“打獵型”轉向“耕作型”。主動研究行業趨勢,分析哪些可以投,哪些不能投,有了基本共識后,再去尋找項目,事實證明這樣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事實上,董秋明和程煥加入基石資本之后,不僅使基石資本在醫療領域產業鏈布局更為專業,也為基石在生物醫藥的早期領域中開疆拓土。
醫藥投資更要看市場需求
基石資本素來以投資成長期企業為主,少量投入較早期的優秀項目。在原本醫療領域投資中,投資項目都以中后期為主。而這支基石資本領峰生物醫藥基金將重點關注于成長前期的企業。
董秋明十分了解基石在醫療行業領域投資的優勢,這種優勢在于長產業鏈的布局觀。
目前,早期項目將由新成立的領峰基金進行投資,據稱將主要圍繞一些新技術,這些技術可能是未來的3至5年或者5至10年內對行業產生影響。而中后期項目,基石仍以原有基金匹配,在時間上無縫對接。
董秋明說,選擇項目都是以市場需求為準,若脫離需求,必然會做摒棄。她舉了個例子,現在比較火的一種醫療技術叫“循環血腫瘤細胞捕獲診斷技術”,這是一種在循環血液捕獲腫瘤細胞的技術,捕獲腫瘤細胞之后,能夠對腫瘤細胞進行早期分析,這樣就不需要手術獲得病理組織檢查或者穿刺活檢了。這個技術目前還在實驗室研究階段,臨床應用還不成熟,即使相對成熟之后,還會經歷一個市場接受時間;并且在市場接受之前還有可能被新的技術所取代。所以如果現在就投資,成為“先烈”的概率很大。像這樣的新技術,基石資本通常是綜合性判斷。“如果和基金的存續期不匹配,和市場的預期不匹配,再好的技術也是需要放棄的。我相信你去和10個醫學院畢業的人聊,他們都會很興奮的和你聊循環血腫瘤技術,美國現在有13個比較知名的實驗室,各自用不同的技術去捕獲這個腫瘤細胞,但是效果有多好,還是存在一些質疑。”
程煥則告訴記者,醫藥領域同樣遵循市場規律,從技術的角度看,真正能夠從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項目數量十分有限。在耶魯、哈佛大學實驗室中的專利,最終轉化為產品的比例僅為1%至2%。在國外,非發明專利與發明專利的比例是1:9,而中國這個比例為7:3。
“生存條件比較惡劣的情況下,人們會經常遭受到一些細菌、病毒、寄生蟲等方面的威脅,這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感染性疾病,這些疾病與公共衛生相關,而當人均年度可支配收入達到7000美金,人均可預期壽命達到75歲時,這些疾病被大部分消除。因此,從當下的人口結構以及經濟匹配度而言,中國正處于從感染性疾病往慢性疾病過渡的狀態,慢性疾病治療問題漸漸凸顯。”程煥說。
他們認為,中國人中間的慢性病未來會有一段時間的爆發,特別是得益于新農合的福利(20種大病列入醫保),與慢性病有關的藥物、器材、服務等方面將有很多投資契機。
傳統醫療領域投資思路轉換
從供給端出發,醫療領域的投資一般圍繞著藥物、醫療器械、醫療服務、底層技術開發等方面展開。據悉領峰基金在以上四方面的投資比例基本為3:3:3:1。
對于藥物的投資與現狀,業界比較認可的是:從現在開始,世界上所有藥廠停止研發,只用現有的藥,人類的平均壽命還是會不停的往上漲。這就說明了新藥對于人均壽命提升的貢獻已經是相當有限了。舉個例子,從腫瘤藥來看,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面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談到了一個指標,即用一個新藥和舊藥相比,將增量的價格除以增加的壽命,數值則相當于衡量增加一年的有效壽命的所付出的代價,這個值在80年代的時候是500多美金(折算至2005年的購買力),現在需要20000多美金(折算至2005年的購買力),就是說如今依靠新藥來增加壽命所付出的代價是慘痛的,而得到的增益是相對有限的,這就說明,新藥給人們帶來的增量空間,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是相對有限的。
“我們作為投資人,未必需要去投資非常前沿的新藥。換種角度,幫助企業拓寬推廣渠道,打造產品線布局以及市場知名度,使得產品有更廣泛的應用,規模效應起來之后使成本降低,這是一個思路。還有一個思路是,能夠支撐其內生的科研開發,這種開發未必是新品種的開發,而可能是工藝的改良,這些對于企業自身來說同樣具有很大意義,而對于投資人來說,就是投資點。”
通過團隊的專業性,基石的醫藥基金更多關注有特色的中小企業,這些企業有能力解決一些當下尚未解決的醫藥難題。同樣也會關注產業鏈下游的投資機會,如能夠進入基礎藥目錄的藥品,這就是醫療資源下沉帶來的機遇,像這種機會在新農合持續擴容時還是會有很多出現,尤其是一些擁有獨特品種的藥廠還是會有這樣的機會。
相較于藥物產品,醫療器械的投資是跟著服務走的。“主要還是政策紅利,思路跟著服務走,服務到哪里,缺什么投什么,這是我們形成的一套思維框架。”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醫療器械企業的現狀是,單品類的企業都做的很小,總體呈現小而散的狀態。2013年,中國17000家醫療器械企業銷售額共1700億元,平均每家企業銷售額僅1000萬元,國內醫療企業市場80%被國外的巨頭所占領,即“GPS”,“G”指的是GE,“P”為飛利浦(Philips),“S”則為西門子(Siemens)。
對此,經驗豐富的董秋明向記者坦言,如果這一類企業處于起步階段,技術只是一個開始,那么投資就會去考慮團隊是否能將技術做出來,當技術突破之后,考慮的就是怎樣將市場做出來,在擁有了市場之后,企業就能活得很好,然后就會考慮如何在產業鏈中布局。大部分醫藥企業的邏輯是依靠單品就能夠活的很好,但這是永遠長不大的。
醫療服務:四位一體的邏輯
相對于傳統的藥物與器械,中國醫療服務資源的短缺,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醫患糾紛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正是醫療服務的短缺。但是,醫療服務投資確是最為復雜,也是讓眾多投資機構頗為糾結的領域。投資服務的哪一環節?前端還是后端?是實體的還是技術?一切都在摸索之中。基石的醫療基金團隊對此有一套投資邏輯,被他們稱為“四位一體”:即醫生依賴度,集客成本,重復消費,和準入門檻。
“醫療服務需要更多企業在資源方面進行補充,政府也有意由簡至難逐步放開監管。最早放開的是可能會是較為成熟的科室,安全度相對較高,偏重于服務,如婦產科,腎透析、眼科、齒科等率先成為補充醫療的部分。然后是安全容忍度較高、技術門檻相對較高的專業可能會獨立出來。最后才會放開綜合性醫院。”
他們曾投資過一家醫療服務連鎖的企業,這家企業所針對的需求端是那些威脅到生命的終末期患者,這些人需要接受定期的服務。這方面技術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成熟,這意味著能夠復制,解決了模式的問題。同時,由于技術成熟使得該服務對醫生的依賴程度不高,僅需要護士就能夠完成,意味著商業模式的回報可以預期。當然關鍵是服務資質的問題,這是一個政策性的門檻,也是最高的門檻。
“當解決了以上問題之后,你會發現,此種服務模式是市場上極度稀缺的,這也是我們認定的有投資價值的模式。”程煥說。“該服務模式的集客成本極低,相較于很多醫療服務的單次消費而言,該服務的客戶黏性非常大,重復性消費高,這類的病人不可能經常換診所。并且,費用是全報銷的,這也解決了費用方面的問題。”
類似這家連鎖企業滿足了基金所有的投資要求。“具有以上四點條件的企業在醫療服務領域是非常少的,如果缺失其中的一個條件,投資人就需要去看企業能力,是否能夠把醫療服務中出現的四個問題(客戶獲取成本高,重復消費低;技術是否成熟,容易復制;醫生需求度低;可以報銷)全部解決,如果都能夠解決,這樣的企業我們會毫不猶豫的撲上去。”董秋明補充道。
董秋明
董事總經理 細胞生物學碩士,免疫學博士,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會員、中國免疫學學會會員。主導投資:麥迪斯頓醫療科技回報20倍,景昱醫療8倍回報等。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制藥裝備的發展需要多研制與開發
- 下一篇:邯鄲躋身航空裝備制造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