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棉花監測打造O2O模式:國企搭臺民企唱戲
2014/10/14 12:04:03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棉花監測打造O2O模式:國企搭臺民企唱戲互聯網時代,新技術催生了很多嶄新的商業模式,也創造了很多商業神話。比如,阿里巴巴在美上市就把電子商務模式再次推到了聚光燈下。對此,傳統棉花(13570, 245.00, 1.84%)行業當然不甘寂寞,開始順應時代潮流,創新激情迸發。9月22日,由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研發的“國家棉花資源監測信息平臺”正式上線,該平臺打造“中國棉花O2O公共平臺”理念,實質為第三方棉花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臺。
此信息平臺到底有哪些功能?服務效果如何?這些問題備受棉企和大眾關注。對此,《中國企業報》記者帶著疑問采訪了相關人士。
頂層設計
探索棉花購銷新體制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生產國與消費國,但現行的棉花流通還不盡完善。主要原因在哪里?
據業內人士分析,主要是由于以下幾個方面:棉花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相互獨立,資源和價格信息缺乏透明性,產需信息不對稱;棉花現貨交易方式單一,企業以“上門推銷”或“遍地找貨”為主,現貨交易市場體系還不夠健全;棉花購銷與物流等配套服務脫節。以上情況不僅給企業采購、銷售造成困難,也造成大量社會資源浪費。
事實上,政府層面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在9月25日召開的全國棉花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國家發展改革委連維良副主任就指出,要“認真落實改革措施,探索新的棉花購銷體制”。
“國家棉花資源監測信息平臺正是推行一種全新的棉花購銷模式,是為所有涉棉企業量身打造的新商業模式的支撐平臺。”中儲棉信息中心主任劉克曼告訴記者。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國家棉花資源監測信息平臺”應運而生。
中國儲備棉總公司副總經理侯振武認為:“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從事著棉花這個古老而傳統行業的很多從業者對外界的變化感知度還都比較低,也不愿意去做些變化。”
他認為,2004年以來的十年間,有不少的企業相繼倒閉、消亡,其核心原因就是很多老棉花人對市場變化表現得不那么適應。
目前,互聯網、大數據給棉花行業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傳統的購銷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年輕人的行為模式,所以需要企業能夠好好把握當下年輕人的思維模式,按照新的視角去看待棉花市場的發展。也正因為有了這些變化,也更凸顯出成立國家棉花資源信息監測平臺的迫切性。
整合資源
服務七類涉棉企業
“平臺的建立為眾多棉花企業在購銷方面建立了一個O2O平臺,為廣大企業增加了銷路。”新疆農資棉花有限責任公司孫國慶總經理肯定了平臺的真實效益。
那么,平臺最大優勢是什么?劉克曼告訴記者,平臺為棉花供需雙方提供了一個非常便捷、精準的購銷對接渠道。各企業可以在平臺上自主搭建企業級O2O電子商務業務平臺,實現線上信息與線下業務的完美融合,操作簡便,且無需任何建設成本。整個平臺,實際就是若干企業的O2O電子商務平臺匯聚,群聚效應將為平臺上的每個企業帶來更多潛在客戶。
此外,平臺主要特點是交易自主,非常靈活。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可以通過信息精準對接,提前安排生產、采購、銷售、物流、金融等業務,最大程度實現上下游企業間、企業與客戶間的業務協同,整體提升協同企業的效率和效益。
大數據時代,通過“借力發展”將為該平臺提供重要支撐。那么,力從何來?
劉克曼認為,該信息平臺可以借力“資源”,“資源”主要包括棉花現貨資源、擬銷售儲備棉資源、鄭棉期貨倉單資源、進口棉資源、棉紗及棉制品資源、棉副產品資源、專業承儲倉庫倉容資源、棉花運力資源等8類涉棉資源。
除此之外,平臺信息服務對象是國家棉花宏觀調控決策部門和棉花收購加工企業、棉花經營企業、紡織企業、棉花現貨和期貨交易市場、棉花承儲倉庫、棉花運輸企業、棉花金融服務企業等7類涉棉企業。
將資源和服務對象有效對接,是該信息平臺的主要工作。在保持傳統的信息上報方式基礎上,通過大數據等技術,在信息平臺對涉棉企業銷售及采購信息進行動態跟蹤分析,及時準確了解市場動向,可以為國家宏觀調控決策提供更加準確的市場信息依據。
侯振武認為,要使涉棉企業適應市場新變化,國家棉花資源監測平臺使命重大。
保質保量
助推行業健康發展
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棉花資源供給過剩。按照USDA9月統計情況來看,2014/2015年度,全球棉花供應過剩129萬噸,占全球需求量的比重5.3%。表面上看來,129萬噸對全球2400多萬噸的消費量來講不算太多,但實際并非如此。
在2000—2010年的10年中,中國棉花需求平均增幅不足3%,全球棉花供應過剩從2011/2012年度的512萬噸逐年減少,但與需求增幅相比,5.3%的比重依舊非常大。
再從全球庫存消費比來看,2009年度至今,全球庫存消費比不斷攀升,在2014/2015年度已經高達94%,創歷史新高。
從需求來看,中國棉花進口量占進口來源國出口量相當部分的比重,中國進口量的下降對這些來源國和國際棉花價格都產生了偏空影響。
USDA預計今年我國棉花進口量將達到174萬噸。招商期貨上海營業部總經理楊志江告訴記者,實際不一定能夠達到這個數。
楊志江分析道,從全國棉花電視電話會議傳遞的信息來看,今年配額從緊,除了89.4萬噸的1%關稅配額外,滑準稅原則上取消,加工貿易配額和40%全額關稅進口暫不確定。中國棉花進口對國際市場的影響非常大,整體來看,本年度中國棉花進口量在全球的比重將會下降,因此市場依舊偏空。
面對全國的棉企需求,平臺如何保障有足夠的資源量來服務涉棉企業是一直備受關注的話題。
據劉克曼介紹,目前,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有200多家監測企業,100多家棉花經營企業,出庫的儲備棉資源100%在平臺上發布。還有其他緊密合作企業,包括倉庫、物流等,總倉容能力非常充足,不斷匯聚其他資源型企業。
此外,如何保障平臺足夠的客戶也是關鍵。劉克曼認為,8類企業互為客戶,經銷商是所有者的客戶,倉儲、運輸企業是所有企業客戶,中國棉花網紡織會員企業、紡織監測站企業,針對資源型企業和紡織企業都有優惠活動,我們會用心服務,換取客戶支持和參與。
企業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保障棉花質量。劉克曼告訴記者,平臺有嚴格的會員資格審核認證,企業基本情況真實性審核并可追溯,尤其是監測系統企業,建立了信用互相評價機制,并不斷完善質量指標的公信力。市場機制下公檢指標的公信力;推行“第三方鑒定”及“背靠背”檢驗指標,完善交易擔保、爭議協助解決機制,擁有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和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獨一無二的優勢。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我國原料價格重心回落 棉紗仍有跌幅
- 下一篇:紡織標準化工作支撐產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