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G是信息生產力先鋒 快馬加鞭才能占市場先機
2014/11/4 14:36:1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4G是信息生產力先鋒 快馬加鞭才能占市場先機2014年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學術年會暨博士生論壇10月24至26日在廈門召開,本屆年會以“信息經濟與普惠社會”為主題,來自海內外互聯網、金融、電信等領域的與會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了信息經濟的發展趨勢。在我國4G商用不斷提速的背景下,信息化浪潮席卷各行業,本報記者就4G商用下的信息消費方向,采訪了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前任理事長楊培芳教授。楊培芳認為,4G是牽引信息消費發展的重要引擎,我國4G發展既要積極保護自主4G技術標準,同時也要有容納FDD標準的器量,迅速撬動市場才是關鍵。信息生產力是搶位新工業革命時代先機的重要手段,大力提升和發展以4G為代表的信息生產力,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減少物耗,降低污染,改善民生。4G激發信息消費無窮潛力
國內4G自2013年12月正式商用以來,運營商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單單中國移動的4G用戶數就已經超過4000萬戶,4G規模商用正在有力刺激信息消費的需求。工信部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信息消費保持較快增長態勢,整體規模達到1.345億元,同比增長20%。根據工信部預計,到2015年,我國信息消費規模將超過3.2萬億,將帶動相關行業新增產出超過1.2萬億元。
3G商用初期,人們還看不清楚3G究竟能夠干什么,如今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生產生活的許多環節�;诖�,楊培芳認為,信息消費的內涵不僅僅是工信部管理的信息消費,實際上,按照社會分工發展,各行各業的信息化應用也是信息消費的一部分。4G商用是信息消費發展重要的轉折點,和過去的2G、3G相比,4G以更快的移動網速、更高的移動帶寬為移動通信、多媒體信息服務,特別是為各行業信息化提供了無窮的想象空間,例如工業生產的3D打印、家庭生活的智能家居、出行的車聯網應用等等�?梢哉f,4G提供了一個社會發展全方位的基礎平臺,不僅僅應用在交流和多媒體服務方面,更重要的是已經成為新興社會的生產力。
工信部預計,到明年,我國信息消費規模將超過3.2萬億,帶動相關行業1.2萬億,單從數字上看,在GDP中的占比還不到10%,如果擴展到全社會信息職業的貢獻,估計GDP占比20%左右。楊培芳認為,一般的發達國家,這一數字要到50%以上,這反映出了我國信息消費市場巨大的發展潛力。這就需要以4G、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和好的商業模式去撬動,從量和質兩個層面提升GDP增長。
盤活中國4G市場刻不容緩
顯而易見,4G商用正把信息消費帶入新的發展階段。作為中國4G急先鋒的中國移動可謂火力全開,不到一年,其4G用戶發展已突破4000萬戶,商用范圍覆蓋全國300多個城市,建成50萬個4G基站。相比之下,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4G用戶發展卻寥寥無幾,龐大的4G信息消費潛力無處釋放。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繼兩批共40個城市開通TDD/FDD-LTE混合組網實驗后,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已申請第三批TDD/FDD混合組網4G實驗,計劃新增237個城市。第三批TDD/FDD混合組網試點何時能獲批仍未可知,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擴大4G商用規模將進一步推動信息消費的發展。楊培芳認為,推行試點的做法應該是技術不夠成熟、尚需要在商用中驗證的通常做法,目前全球36個TD-LTE商用網絡中,有13個采用混合組網的模式,融合已成為全球移動通信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TD-LTE和FDD LTE二者90%的技術是重合的,不能為了等技術標準統一而耽誤了市場發展。應該盡快激活市場,一方面要保護我們國家提出的4G標準,另一方面也應該有容納FDD標準的器量,讓產業鏈實現共贏,讓廣大用戶受益。
歸根結底,TD-LTE標準也好,FDD標準也罷,在應用的表現上,4G只是實體經濟持續發展的一個工具。當前,世界正在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新經濟發展時期。研究表明,信息消費每增加10%,單位GDP能耗下降1.8%,物耗下降1.4%,楊培芳進一步解釋:信息通信技術的應用起到的是重要的杠桿作用。
楊培芳認為,從我國當前的情況看,一方面,房地產、制造業等傳統增長點活力下降,對經濟的貢獻有所降低;另一方面,新的增長點不斷涌現,尤其是新興的互聯網經濟快速成長。在傳統經濟增長點進入深度調整,新增點加快孕育的新常態下,信息通信技術的迭代以及消費升級、產業升級的加快,給信息消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要顧全信息消費發展的大局,不要因標準博弈而耽誤了市場發展。
以公共理念破信息消費瓶頸
目前看來,我國信息消費發展還面臨多方面的挑戰。楊培芳認為,首先是信息基礎設施瓶頸的制約問題,即帶寬還不夠寬,速度還不夠快,服務還不夠方便;其次是工業時代零和博弈的思維制約了信息消費市場的延伸。
暢通的信息高速公路是信息消費發展的先決條件和必要保障。具體到電信運營商的角度來說,楊培芳認為,復雜的套餐是制約信息通信發展的一顆“毒瘤”,應該逐漸減少并最后形成新的收費模式。未來的信息通信企業應該是一種公共性企業,目的不是盈利而是提升社會運行效率。信息和物質最大的區別在于信息是可以共享的,物質是不可共享的。一方面,如果繼續把比特當作稀有原子來經營,采用工業時代獨占、壟斷的思路,那么整個信息化戰略肯定要失敗。另一方面,電信的公共性沒有任何體現,寬帶中國等惠民戰略得不到有效支撐,僅靠企業按照完全市場規則運作難以落實。我國幾十年來的信息化發展已經有了前車之鑒,其實不僅僅是信息通信業,包括交通、電力、供水、供氣、供油等行業甚至阿里巴巴這樣的平臺都應采用公共性企業的管理模式。
在發展思維上,楊培芳認為,工業社會,是制造業推動服務業;信息社會,則應該是服務拉動制造業,是倒過來的。因此,信息服務業者也應該有所覺悟。馬云說過一句話:“電信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電信,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馬云如此敢言是因為他看到了信息生產力的發展正在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生產方式和社會規則。阿里巴巴上市,馬云讓8位客戶敲鐘,想傳遞的就是“做活淘寶必須讓相關者有利”的思想。
信息通信正在把人類帶進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在這個復雜系統中各行各業的生產服務都不一樣,所以要靠整個社會協同創新。信息消費的發展同樣如此,不是某個部門或者某家企業能夠包打天下的。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