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2014年房地產調控政策匯總
2015/1/4 15:34:19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自房地產市場建立以來,政府出臺了不少調控政策,對整個房地產市場的走向產生了重要影響。目前,樓市正進入去行政化階段,未來針對樓市實施的干預措施將會越來越少。于是自房地產市場建立以來,政府出臺了不少調控政策,對整個房地產市場的走向產生了重要影響。目前,樓市正進入去行政化階段,未來針對樓市實施的干預措施將會越來越少。于是,筆者在此搜集2005年至今每年政府對于樓市采取的最重要的調控政策,以此回顧政府調控樓市的十年漫長路。
2005
“國八條”
2005年由于市場需求偏大,部分地區投資性購房和投機性購房大量增加,以及住房供應結構不合理,開發建設成本提高等,導致一些地方住房價格上漲過快。為了抑制房價過快上漲,“國八條”出臺。具體內容分別是:高度重視穩定住房價格工作;切實負起穩定住房價格的責任;大力調整和改善住房供應結構;嚴格控制被動性住房需求;正確引導居民合理消費預期;全面監測房地產市場運行;積極貫徹調控住房供求的各項政策措施;認真組織對穩定住房價格工作的督促檢查。
據悉,政策甫出,開發商“嚇了一大跳”,而由于這是政府首次調控房價,當時許多項目都紛紛響應政策主動降價出售存量。
2006
“國六條”“國十五條”
2006年5月,“國六條”出臺,提出重點發展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同一天,“國十五條”出臺,《關于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的意見》規定,90平方米以下住房須占項目總面積七成以上,也即“70/90政策”;購房不足5年轉讓須交營業稅;空置3年以上商品房不得作為貸款抵押物;個人住房貸款首付比例不低于三成;居住用地供應量七成用于中低價位中小套型;土地閑置2年將被收回使用權;各地年內建立廉租住房制度。
樓市專家稱,“國六條”具有更強的強制性和操作性,出臺后全國不少城市出現較長一段時間的觀望,但之后樓價又出現報復性上漲。
2007
房貸新政
2007年9月27日,《關于加強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管理的通知》正式出臺,這亦是后來被頻繁提起的“9·27房貸新政”,該政策對當時的住房消費貸款細則進行大刀闊斧的修改。
具體內容是:購買首套房的市民,建筑面積在90平方米以下的,貸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兩成,90平方米以上的,貸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成;而對于已利用貸款購買住房、又申請購買第二套以上住房的,貸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貸款利率不得低于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同期同檔次基準利率的1.1倍。
據了解,該政策出臺不久后,全國樓市一路低迷,房價均大幅度跳水,成交量也明顯萎縮,多數業內專家紛紛將該政策看做是樓市風云突變的一聲驚雷。
2008
“國十三條”
2008年12月1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其中,為進一步鼓勵普通商品住房消費,對個人購二套普通自住房貸款予以放寬,并對住房轉讓環節營業稅進行大幅減免。國務院辦公廳21日發布支持房地產開發企業積極應對市場變化的意見共13條,被業內稱為“國13條”。這些政策力度之強,覆蓋面之廣,堪比國務院2005年出臺的“國八條”和2006年出臺的“國六條”。
業內人士表示,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中國樓市出現了10年大拐點,量價齊跌。因此,下半年宏觀調控轉向,管理層啟動大規模刺激樓市消費政策,以刺激樓市成交量。
2009
“國四條”
2009年10月24日,溫家寶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國四條出臺: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給;要繼續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消費,抑制投資投機性購房,加大差別化信貸政策執行力度;要加強市場監管;要繼續大規模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
“國四條”的目標是抑制房價過快上漲,促使房價合理回歸,加強住宅保障建設。
自2008年底住房消費刺激政策出臺以來,房地產市場銷量回升、房價上漲,開發商最為受益,但政府最希望看到的房地產投資和房地產新開工才剛有起色,此時出臺延續住房消費刺激政策有助于穩定開發商預期,增強住房供給信心,因此住房供給能得到明顯提升。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