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度山東糧食進口數據統計分析
2015/2/15 8:32:31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據青島海關統計,2014年山東口岸進口糧食(包括谷物及谷物粉、豆類、淀粉塊莖及薯類)2156萬噸,比2013年(下同)增加20%;價值677.8億元人民幣,增據青島海關統計,2014年山東口岸進口糧食(包括谷物及谷物粉、豆類、淀粉塊莖及薯類)2156萬噸,比2013年(下同)增加20%;價值677.8億元人民幣,增長10.8%。
一、2014年山東口岸糧食進口主要特點
(一)月度進口量波動較大,兩次刷新歷史最高紀錄。2014年山東口岸糧食月度進口量波動較大,4月份當月進口248.5萬噸,創歷史新高;10月份進口量驟降至95.4萬噸,為2011年3月份以來最低值,之后連續兩個月強勢回升,12月當月進口267.7萬噸,再創歷史新高,同比增加37.8%,環比增加74.2%。
(二)一般貿易進口占絕對主導,加工貿易進口量倍增。2014年,山東口岸以一般貿易方式進口糧食2065萬噸,增加17.4%,占同期山東口岸糧食進口總量(下同)的95.8%。此外,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口83.8萬噸,增加2.3倍。
(三)美國和巴西為主要進口來源地,自美國進口大增。2014年,山東口岸自美國進口糧食829.1萬噸,增加37%;自巴西進口727.5萬噸,增加4.2%,兩者合計占72.2%。此外,自東盟進口189.1萬噸,增加9.8%;自阿根廷進口176.7萬噸,增加5%。
(四)民營企業進口占比近6成。2014年,山東口岸民營企業進口糧食1217萬噸,增加28.8%,占56.4%;外商投資企業進口692.5萬噸,增加13.7%,占32.1%;此外,國有企業進口246.6萬噸,增加1.9%。
(五)大豆進口占比逾8成,大麥進口量倍增。2014年,山東口岸進口大豆1755萬噸,增加19.9%,占81.4%。此外,進口薯類及淀粉塊莖185萬噸,增加7.9%;進口大麥86.3萬噸,增加3倍;進口干豆43.5萬噸,減少27.7%。
二、2014年山東口岸糧食進口量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
(一)較低的國際糧食價格和國內關稅水平導致國內外價格倒掛,刺激糧食進口增加。近年來,國際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價格低位運行,已不同程度低于我國國內同類產品。同時,我國農產品關稅水平較低,與62%的世界農產品平均關稅水平相比,我國農產品平均關稅水平只有15.2%,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此外,由于目前我國大米、小麥實行敞開式最低收購價制度,并且玉米也并未結束臨時收儲政策,客觀上起到了抬高國內市場價格的作用。加之近幾年糧食綜合生產成本不斷提升,主要品種的內外價差正逐步擴大,2014年11月份,大米、小麥、玉米三大谷物價差(國內市場與國外配額內進口到岸稅后的價差)分別高達每公斤1.08元、0.58元、0.52元,均比2013年有所擴大。國內外差價明顯直接推動了山東口岸糧食進口量的增加。
(二)近期北美大豆集中上市拉動糧食進口量強勁回升。2014/2015年度北美大豆收割已經完成,受益于主產區天氣情況良好,北美大豆產量攀高。同時,由于2014年全球大豆豐產,大豆價格一路走低,刺激國內企業紛紛加入采購熱潮,11月份開始集中到港。截至2014年12月25日,2014/15年度美國對我國大豆出口裝船量為1979.5萬噸,遠高于去年同期的1647.5萬噸。大豆進口大幅增加帶動以大豆為主要品種的山東口岸糧食進口量大幅增長,2014年12月份山東口岸進口大豆212.6萬噸,同比增加34.9%,環比增加58.7%,占同期山東口岸糧食進口總量的79.4%,對同期山東口岸糧食進口總量同、環比增加的貢獻度分別高達74.9%和69%。
三、當前值得關注的問題及相關建議
(一)糧食生產成本持續剛性上漲,價格倒掛矛盾日益突出。近年來,我國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攀升,尤其是人工成本快速上漲,農業利潤空間受到擠壓。據世界銀行測算,2013年我國農業勞動力人均農業增加值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64%,我國農業已全面進入高成本時代,2006至2013年我國稻谷、小麥、玉米、大豆糧食作物生產成本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1.0%、11.6%、11.6%、12.0%,成本已經成為影響我國農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全球經濟復蘇緩慢,能源等大宗產品價格處于低位,農產品食物需求和工業需求增長均較為緩慢,價格短期內將處于低位,國內外糧食價格倒掛矛盾將日益突出。
(二)資源消耗型生產方式困擾糧食生產,國內糧食供應將保持“緊平衡”。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糧食產量數據,2014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2142億斤,增加0.9%,糧食產量取得“十一連增”。國內糧食逐年增產的同時,資源約束也在持續加劇。我國人均耕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且三分之二是中低產田,農業資源緊缺。近年來,為了農業增產,過量使用的化肥、農藥、農膜等化學投入品給水體和土壤帶來了污染,僅農藥一項,我國耕地單位面積農藥使用量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農業資源過度開發導致糧食生產資源條件惡化,耕地質量進一步下降。此外,工業化、城鎮化正快速推進,據預測,未來一段時期我國每年新增城鎮人口1000多萬,糧食的需求增量在200億斤,每年耕地面積卻要減少600萬至700萬畝,我國糧食供應將保持“緊平衡”態勢。
(三)低價糧食大量進口,影響國內糧食產業。自2008年以來,我國已從糧食凈出口大國轉變為糧食凈進口大國,糧食進口連年遞增。2013年我國進口糧食8645萬噸,2014年前11個月已增至8861萬噸,較2008年的4131萬噸翻了一番。我國三大主糧水稻、玉米、小麥的凈進口也已呈常態化。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雖然目前我國糧食進口數量占糧食總產量的比重并不大,但是大量流入的國外低價糧食,對國內糧食的替代效應正愈加明顯。在利潤的驅動下,許多貿易商、糧食加工企業采購國外低價糧的意愿增強,相應減少對國內糧食的采購。一定程度上造成某些作物耕作面積的萎縮,對國內糧食產業發展形成抑制。
為此建議:一是按照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驅動穩糧增收和提質增效;二是綜合運用配額管理、貿易救濟、目標價格補貼等手段,合理安排糧食進口計劃;三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種糧補貼,調動農民積極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