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型快遞企業面臨破產 洋快遞難言勝敗
2015/3/4 8:32:3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據報載,近日,國家郵政局發布消息;雅瑪多運輸有限公司、歐西愛司物流有限公司、嘉里大通物流有限公司等三家外企已獲準經營國內包裹快遞業務。繼2012年聯邦快遞和優國內大量存在的中小型快遞企業將面臨破產或被兼并的風險。
據報載,近日,國家郵政局發布消息;雅瑪多運輸有限公司、歐西愛司物流有限公司、嘉里大通物流有限公司等三家外企已獲準經營國內包裹快遞業務。繼2012年聯邦快遞和優比速獲準進入國內市場后,目前國內已有5家外資快遞企業,我國快遞業市場競爭局面將會加劇。
對此有關人士分析認為,國家逐步開放國內市場,洋快遞搶先入局,即使是已經占據大量市場份額的大型快遞企業也松懈不得。在洋快遞的沖擊之下,國內物流快遞業服務質量的提高,標準化的建立健全,物流網的健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引入和應用,企業的創新能力等,都將成為快遞業競爭的焦點。
引發鯰魚效應
據國家郵政局最新消息,2014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完成140億件,首次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近幾年,我國快遞業一直維持50%以上的高增速。國家郵政局預計,2015年快遞業務量將完成196億件,同比增長40%。雖然2015年快遞業依然會保持一個較高的增速,但背后的競爭已經趨于白熱化。圓通董事長喻渭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快遞業的利潤其實是在持續下跌,2014年夏天到年末,基本利潤已是臨界點。2014年每票的利潤在一塊以下,2015年可能不到五毛,甚至虧錢。
據悉,目前我國快遞物流企業有8000多家,除“四通一達”、順豐等大型快遞企業外,其余多為中小型快遞企業。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已經被這幾家大型快遞企業所瓜分,為數眾多的中小型快遞企業僅占據小部分的市場份額。8年間,我國快遞業務量從10億件增至100多億件,快遞業的高速發展離不開市場的激烈競爭,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倉儲、租金、設施、人工等硬軟件成本的不斷上升,加上國家開放國內快遞市場后洋快遞的競相入局,一些占據市場份額較小、資金實力較薄弱的中小型快遞企業的生存環境顯得愈發惡劣,對它們帶來的沖擊將會很大。所以,在這些問題的重壓下,國內大量存在的中小型快遞企業將面臨破產或被兼并的風險。
去年9月2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進一步開放國內快遞市場,推動內外資公平有序競爭。會議認為,目前我國國際快遞業務已基本對外資開放,主要城市國內快遞業務也已對部分外資企業分批開放。依據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的承諾,進一步放開國內市場,讓國內外快遞企業同臺競爭,有利于倒逼國內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升服務水平,使廣大消費者有更多選擇。同時,推動快遞業成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黑馬”,也能促進物流業上臺階,進一步搞活流通、拉動內需,增加社會就業,為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積極出力。當時會議決定全面開放國內包裹快遞市場,對符合許可條件的外資快遞企業,按核定業務范圍和經營地域發放經營許可。此次嘉里大通等三家公司,正是該政策落實后首批獲批的外資快遞企業。
洋快遞難言勝敗
不過,現在真的是洋快遞入場的最佳時機嗎?業內專家表示,目前快遞業利潤率跌至史上最低,每票利潤不到5毛錢,成本卻仍在飆升。已有快遞企業頂不住,預計未來三年將進入第二波動蕩期,大量快遞企業在此期間會被洗牌出局。在三家洋快遞入場前,中國國內快遞市場主要是民營快遞在主導,三大外資快遞企業巨頭UPS、FedEx和DHL則在過去幾年中觀望多于參與。DHL于2011年底宣布暫時退出中國國內快遞業務,UPS和FedEx則于2012年5月申請中國國內快遞業務許可,但是當時獲批的省市非常有限,比此次新入場的三家洋快遞少得多。時隔兩年,洋快遞之所以再次爆發入華熱情,源于國務院對國內快遞業務一系列的鼓勵措施,包括對外資快遞企業的鼓勵。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