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克強總理再次強調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2015/3/11 8:33:39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在今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繼續“做好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在今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繼續“做好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貸款的試點工作”。無疑,土地金融創新是農村金融改革的重要突破口,目前應該站在新的戰略高度,進一步明確其戰略目標和基本原則。
戰略目標應該有三點。第一,應以土地金融創新為支點,激活農村要素資源的金融權能。沒有金融權能的實現,就談不上激活農村要素資源,也無法充分實現財產性收入。各地的創新試點從經營權逐步深化到“三權”、“五權”等“多權”抵押,表明土地金融創新不能“就土地論土地”,成為一種隔離的創新“孤島”,而應依托農業產業化,探索組合模式,打好“組合拳”,以充分實現農民各類資產和農村物權的金融權能。
第二,土地金融創新要依托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從成都、重慶等地的經驗來看,“建設用地指標權”及農村住房抵押貸款成為新農村建設及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融資渠道。這得益于成渝統籌城鄉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土地制度改革探索,特別是重慶的“地票”制度創新,通過指標權將城鄉建設用地、宅基地復墾、耕地等關聯起來,并實現跨區域資源配置,很好地促進了土地金融創新。
第三,要發揮金融的引導作用,實現農地制度改革與金融創新的良性互動。從形式邏輯上來看,土地確權、土地流轉、金融創新存在理論上的邏輯次序,確權在前、流轉在后,隨后才有金融創新。但從實踐層面來看,去年全國家庭承包耕地流轉比例將近三分之一,已經“領先”于確權進度。金融創新促進土地確權和規范流轉的現實可能性,在各地的創新試點中已經顯現出來。因此,土地金融創新不僅要解決“三農”融資難題,更要服務于土地流轉,服務土地制度改革乃至農村全面深化改革。
不過,要讓土地金融發揮制度創新的引領作用,必須堅持兩個基本原則。一是堅持普惠金融導向。一號文件提出“強化農村普惠金融”,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發展普惠金融”要求在農村金融領域的深化。眾所周知,家庭經營農戶生產技術強、誠信程度高但抗風險能力相對薄弱,是受困于“融資難、融資貴”的主要群體,同時一號文件強調要“堅持農民家庭經營主體地位”,是農業經營的主力軍,因此,土地金融創新應堅持普惠金融導向,成為強化農村普惠金融的重要抓手。
二是堅持綠色金融導向。當前,農村已經成為我國環境污染問題的重中之重。污染問題不解決,農村不可能“美”,農業不可能“強”。土地污染是農村污染的基本問題,也是食品安全的源頭問題,綠色金融在“三農”領域的推廣應用迫在眉睫,因此,土地金融創新的深化發展應堅持綠色金融導向,推動實現“強、富、美”戰略。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