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4.0的戰略意圖以及難點分析
2015/3/12 8:32:56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德國所提出的“工業4.0”被認為是未來工業革命的先行愿景。通過數字化和信息的互聯互通,推動智能生產成為一種技術標準,實現對生產流程的自主監控,將使生產對市場德國所提出的“工業4.0”被認為是未來工業革命的先行愿景。通過數字化和信息的互聯互通,推動智能生產成為一種技術標準,實現對生產流程的自主監控,將使生產對市場和客戶的需求做出快速調整。
工業4.0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全新的工業藍圖:在一個“智能、網絡化的世界”里,物聯網和務聯網將滲透到所有的關鍵領域,創造新價值的過程逐步發生改變,產業鏈分工將重組,傳統的行業界限將消失,并會產生各種新的活動領域和合作形式。
德國行業專家表示,德國錯失了發展信息和通訊技術的機會。默克爾指出,目前90%的創新在歐洲之外產生,歐洲不能錯失下一代工業改革。默克爾同時對德國的制造業能否及時與現代的信息和通訊技術實現對接,保障德國制造業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表示擔憂。有專家認為,中國在傳統工業上與世界先進制造業還存在差距,但在信息通信技術方面有更好的基礎,“工業4.0”為中國提供了更好的趕超機會。
德國聯邦工業協會主席烏爾里�!じ窭锫逯赋�,德國在信息和通訊技術等未來技術核心領域有些落后,“歐洲企業占全球通信和信息技術市場份額不到10%,德國錯失了成為該領域世界領頭羊的機會�!蔽磥砣绻聡墓I和制造業不能彌補這一缺陷,實現制造業與信息互聯技術的對接,德國工業的領先地位將可能面臨危機。
德國工業4.0的本質是什么?
工業4.0,其實就是實現“智能工廠”。第一次工業革命始于18世紀后半期由蒸汽機實現工廠的機械化;第二次工業革命始于19世紀后半期用電力來實現大規�;可a;第三次工業革命始于20世紀后半期通過電氣和信息技術實現制造業的自動化。
工業4.0將在前三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上進一步進化,基于信息物理系統實現新的制造方式。信息物理系統是指通過傳感網緊密連接現實世界,將網絡空間的高級計算能力有效運用于現實世界中,從而在生產制造過程中,與設計、開發、生產有關的所有數據將通過傳感器采集并進行分析,形成可自律操作的智能生產系統。
工業4.0報告中描述的動態配置的生產方式主要是指從事作業的機器人能夠通過網絡實時訪問所有有關信息,并根據信息內容,自主切換生產方式以及更換生產材料,從而調整成為最匹配模式的生產作業。動態配置的生產方式能夠實現為每個客戶、每個產品進行不同的設計、零部件構成、產品訂單、生產計劃、生產制造、物流配送,杜絕整個鏈條中的浪費環節。
與傳統生產方式不同,動態配置的生產方式在生產之前或者生產過程中,都能夠隨時變更最初的設計方案。
例如,目前的汽車生產主要是按照事先設計好的工藝流程進行的生產線生產方式。盡管也存在一些混流生產方式,但是生產過程中,一定要在由眾多機械組成的生產線上進行,所以不會實現產品設計的多樣化。管理這些生產線的MES原本應該帶給生產線更多的靈活性,但是受到構成生產線的眾多機械的硬件制約,無法發揮出更多的功能,作用極為有限。
同時,在不同生產線上操作的工人分布于各個車間,他們都不會掌握整個生產流程,所以也只能發揮出在某項固定工作上的作用。這樣一來,很難實時滿足客戶的需求。工業4.0描繪的智能工廠中,固定的生產線概念消失了,采取了可以動態、有機地重新構成的模塊化生產方式。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