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 對中國奶業發展應該充滿信心
2015/3/13 8:34:34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一杯奶可以強壯一個民族”說的是奶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奶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奶業發展事關國計、民生,兩會代表們有力的聲音、觀點、建言,傳遞出奶業發展態勢。“一杯奶可以強壯一個民族”說的是奶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奶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奶業發展事關國計、民生,兩會代表們有力的聲音、觀點、建言,傳遞出奶業發展態勢。
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對中國的奶業發展充滿信心
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表示,針對奶業發展方面問題市場是金,強大的市場需求將會持續拉動中國奶業的發展。當前,我國出現奶源過剩、農民賣奶難的問題,甚至有些地方還出現了倒奶、賣牛的現象。對此,余欣榮表示產生原因較為復雜,既有即期的原因,也有長期形成的原因,既有國內的原因,也有國際的原因。
針對具體原因,余欣榮進一步分析稱,從國際上來看,2014年全球的奶業增產明顯,所以導致了國際市場的奶價大幅度下跌,由此推動了我國進口奶粉大幅度增加;從國內來看,國內市場消費增加的幅度趕不上國際奶粉大幅度的進口和國內奶業大幅度的增產,導致了養殖戶鮮奶的收購價格下滑;此外,在規模上、成本上、產業的鏈接度上,我國奶牛養殖和乳品加工和國際,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奶業發展存在著差距。
余欣榮表示,我國的奶業發展有基礎、有潛力,特別是我國的奶制品市場潛力巨大、空間廣闊,“一是我們國家奶業的產業轉型升級有基礎;二是消費市場潛力巨大,巨大的需求潛力將會轉化為奶業發展的巨大動力;三是質量安全有保證,生鮮乳的質量安全狀況是放心的,而且在持續向好。”
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陶夏新:保持供需平衡避免奶農倒奶
年初,媒體報道了一些奶農倒奶的新聞。陶夏新委員認為要避免倒奶關鍵是把供大于求限制在盡可能短的時間段、盡可能小的空間范圍內。
陶夏新說,總體來講,我國奶和奶制品的消費與世界平均水平還有較大的差距,奶業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當下供過于求是局部的,階段性的,但仍應加以重視,研究原因,認真應對。有人說,這與大量外國奶粉涌入我國市場有直接關系;有人說,倒的奶都是質量不合格的奶,農戶小規模飼養不能保證質量;有人說,各大奶制品企業紛紛自建生產基地,不再外購,散養戶的奶源便更鮮有人問津。陶夏新認為奶農對市場信息了解不夠,盲目跟著奶價走,在“看不見的手”的調控下,自然會面臨價格下降帶來的需求不足。
陶夏新建議借助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不斷扶持飼養奶牛農戶或企業優化重組飼養合作社、現代化牧場,擴大規模。提供貼息貸款給牧場購買現代的全自動設備,提高飼養、擠奶、清潔的自動化程度,使產業規模優化升級,通過資質管理保證奶的質量達到國家標準,提高國際競爭力及抗風險能力。按照嚴格的奶業標準,每個奶牛編有唯一的代碼,建立數據庫詳細記錄家族信息、年齡、產奶量、產奶時間等。質量監督機構定時或不定時取奶樣,檢測品質指標、分析營養成分。發現不合格的,及時停產整頓。不按要求整頓的,取消養奶牛的資質。
陶夏新還建議制定鮮奶、奶制品的存儲和運輸的嚴格標準,加強管理,保證衛生安全,嚴防往鮮奶中添加標準不允許的物質。乳加工企業負責檢測奶樣的品質指標、衛生指標、分析營養成分。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政協農業委員會主任楊玉成:奶牛養殖重量更應提質
應從提高奶牛單產入手提升乳業效益。
楊玉成委員分析認為,除國際乳品價格持續走低、進口奶粉大量涌入造成國產牛奶銷量下降等因素外,奶牛養殖模式落后,優良品種少、單產低、鮮奶質量不高、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等,都是導致“賣奶難”的癥結所在。楊玉成委員據此提出,提高奶牛單產,提升鮮奶質量是破解“賣奶難”問題的治本之策。“在‘十三五’乳業發展規劃中,建議應重點提高奶牛單產,由‘重數量’向‘提質量’轉變,實現集約化養殖、標準化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型、質量效益型、經營集約型、自主創新型和產業鏈一體化的現代乳業。”
如何提高奶牛單產,楊玉成委員也提出了具體建議,“要進一步優化奶牛品種結構,提高優質高產奶牛比例,就必須加強良繁體系建設。國家和地方政府可以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優質種公牛、種母牛選育及核心群建設,基礎母牛全部進行系譜登記,完善養殖檔案,實現奶牛‘戶籍’化管理。優化奶牛品種結構,構建起以荷斯坦牛為主、娟珊牛為補充、福來維赫以及西門塔爾雜交牛等多品種同在的結構,解決奶牛品種過于單一的問題。”同時,鼓勵乳品企業通過參股、控股、收購等方式加強規模化牧場建設和養殖小區的提檔升級,引導乳品企業通過訂單農業、利潤分成等多種方式與奶站、奶農結成經濟合作利益共同體,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產業化運作模式。
此外,楊玉成委員還呼吁大力發展奶牛飼草產業。他建議,可結合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引導企業或農民在還草地上種植高蛋白牧草。在平原地區推廣糧草套作、輪作等糧草高效種植模式,引導玉米產區大力發展帶穗青貯,并給予政策補貼和技術培訓,解決奶牛優質飼草短缺的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潘剛:從源頭解決“奶荒”和“倒奶”問題
在介紹我國奶業發展現狀時,潘剛表示,目前我國奶業發展中,仍存在著產業結構與市場需求不適應的問題,外在表現形式就是奶價不斷波動,“奶荒”與“倒奶”現象交替發生。
他分析,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有:養殖場標準化、規模化水平不高,原奶質量無法保證;國際原料奶價格較低,我國進口乳制品大幅增長;“一個企業管一條產業鏈”現象明顯,乳企負擔重;國外促進乳品消費補貼政策多,而國內促進乳品消費政策少等。
潘剛認為,國家應加強頂層設計,制定《乳業發展戰略規劃》,建立涵蓋牧場分級體系、乳業生產、加工、銷售在內的利益協調和分配體系,推廣以常溫奶為主的國家飲奶計劃。同時,應繼續支持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擴大標準化規模養殖場支持范圍。他舉例,目前國家支持標準化養殖場的規模是300頭以上,但這類養殖場只占我區養殖總規模的40%。他建議,國家應適當擴大標準化規模養殖場支持范圍,每年支持我區改造100-300頭養殖場1400處,連續支持3年可改造4200處,實現規模化養殖。
潘剛還建議,國家應建立體系化的奶業生產補貼機制,以政策支持和政府補貼的模式,幫助行業應對不斷高漲的生產成本,同時平衡進口奶粉的價格優勢,保障中國乳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國家應研究啟動原奶生產成本臨時補貼政策,當國內原奶生產成本高于國外1元/公斤以上時,按照生產成本差價20%對奶農進行補貼。補貼資金比照國家農機補貼辦法執行,由奶農持交奶發票報賬,以一卡通形式撥付補貼資金。
全國人大黑龍江代表團代表,黑龍江省完達山乳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景海:政府要保護奶農利益也要兼顧企業競爭力
王景海針對年初“賣奶難”這一現象給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王景海表示,造成這一現象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我們的養殖業成本相對較高,致使加工企業收購成本高,產品生產成本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使得一些企業到境外去進口比較便宜的原料,而放棄老原料基地的產品。第二是加入WTO后,中國乳企遵守了規則,但進口保護措施沒有及時跟進。尤其是,最近兩年從國外進口量越來越大。第三就是在市場的發展過程中,企業和奶農之間的緊密關系沒有建立起來。奶農沒有市場意識、缺少規則意識。奶農和大型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但市場漲價的時候,奶農不賣給合作企業,轉而賣給他人,等到降價的時候,就無人收購。正是因為,合作關系不穩定,工廠到奶農困難的時候也不會去拿巨額資金保護他們。
中國的乳制品行業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沒有形成法定的約束關系。如果我們建立一個合理的買賣關系,此關系一旦形成,具有約束力,這樣乳制品產業就能可持續發展,奶農受到的損失也小,工廠也不會大批量地到國外訂購。
王景海坦言,“殺牛倒奶”事件出來后,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各級政府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這些措施只能是一種應急的方案,但不可持續。盡管,各級政府提出必須保證奶農的鮮奶收購,各個企業在落實國家政策時,寧可損失自己的利益也來保證奶農的利益,包括完達山在內,我們都在收購,“可是企業的損失誰來負擔?”
王景海強調,市場需要一個完整的制約機制,不能只能靠企業去保證奶農的利益。由于收購成本價格太高,給企業造成過度的負擔,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到市場上就沒有競爭力,銷售總量就會減少,這種連鎖反應會導致企業競爭力下降,產品盈利整體萎縮,“這樣還能有能力收購奶農多生產出來的鮮奶嗎?”王景海強調,完整的產業鏈需要系統的政策來保證。
學生奶普及需要政府、企業及家長合力推進
王景海認為,目前我國學生奶項目在諸多方面還需加強。前段時間他與奶業協會進行交流時了解到,奶業協會正在助推學生奶工作。他建議,通過國家,呼吁全民提高對學生飲用奶的認識。相關部門應出臺規定,各大學校實施一定的措施普及學生用餐、配奶制度。
而對于大家最關心的食品安全問題,王景海認為,現在乳品工業對學生奶的標準已經日趨嚴格。在執行過程中,我們要堅持必須有學生奶標識的牛奶才允許學生飲用,這需要企業、行業協會、相關政府部門共同努力,創造這個氛圍,逐步解決這個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互聯網讓“包養”奶牛成為現實
互聯網是一個潮流,是一個新鮮事物,是一個未來發展估值最高的產業,年輕人最喜歡的好東西。而我們的產業跟它差距會較遠一點,這樣一個產業面對互聯網新格局,確實也面臨一個極大的轉型和發展的問題。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