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SMA:2015年移動經濟研究報告(完整版)
2015/3/14 8:33:26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2015年移動經濟報告指出,全球正快速向移動寬帶網絡遷移;移動產業對全球GDP、公共基金和就業的貢獻日益增加
西班牙巴塞隆納––據今天在世界移動通訊大會上發表的GSMA重大新報告顯示,未來五年,移動用戶將新增10億人。新報告《移動經濟:2015》預測,獨特移動用戶人數1將從2014年底的36億人增加到2020年的46億人,在此期間,每年增加4%(復合年成長率)。到2020年,訂購移動服務的人數將從2014年占全球人口的50%上升到近60%。
該研究還強調,向3G/4G移動寬帶網絡的快速遷移,以及不斷上升的智慧型手機普及率,正推動新移動數據服務和應用程式的成長。隨著移動生態系統的覆蓋范圍和規模繼續擴大,預料移動產業對全球GDP、公共基金和就業的貢獻將日益增加,并改善全球數十億居民的生活水準。
GSMA總干事AnneBouverot評論道:“10年前,全球只有五分之一的人口為移動用戶——現在,我們已經超過了50%這一里程碑,并可以期待在未來五年內連接10億新用戶。移動通訊是新生態系統的核心,該生態系統正將數位世界和實體世界相結合,并推動經濟成長。同時,移動營運商將繼續為全球各個角落部署網絡,連接沒有移動連接的居民,并處理各個領域的社會經濟難題,如數位和金融包容、醫療保健和教育。”
移動普及率因全球區域不同而差異很大。在歐洲,2014年底有近80%的人口為移動用戶,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該數字僅為39%。因此,未來五年的全球用戶成長將集中于開發中國家,推動因素在于經濟實惠的移動裝置和服務不斷增加,以及移動通訊覆蓋范圍快速擴張,以連接當前尚無移動連接的人口,尤其是農村地區的人口。
全球SIM卡連接2數(M2M連接除外)預測將從2014年的71億增加到2020年的90億。這意味著在此期間,平均每個獨特移動用戶將繼續占有約1.8張SIM卡。到2020年,M2M蜂巢式連接預計將達10億,至此移動連接總數將達100億。
快速向移動寬帶和智慧型手機遷移
到2020年的這段時期,隨著3G/4G網絡的可用性和可負擔性不斷提升,人們將快速向移動寬帶技術遷移。在2014年,移動寬帶占SIM卡連接的40%,但到2020年,隨著用戶從2G網絡和裝置遷移到3G/4G,該數字將增加至近70%。隨著3G/4G覆蓋率不斷擴大,該趨勢正受到不斷成長的智慧型手機連接數量的帶動3。在2014年,智慧型手機占SIM卡連接的37%,到2020年,此數字預計將增加至65%。
在已開發國家,智慧型手機普及率已達到60%,從歐洲的SIM卡連接為51%到北美的70%不等。未來五年內,隨著智慧型手機的平均銷售價格繼續下跌,開發中國家將引領智慧型手機的成長,到2020年,智慧型手機連接數將新增29億。
以投資支持成長
支援移動寬帶的智慧型手機使用數量不斷增加,正刺激移動數據流量大爆發。根據思科調查4,到2019年,全球移動數據量的復合年成長率預計將為57%,至此每月將達24,314千兆字節,原因是透過移動裝置的隨選視訊使用量不斷增加。
移動營運商正對下一代移動網絡進行大量投資,以因應容量需求,并擴大覆蓋范圍。在2014年,移動營運商共投資約2,160億美元資本支出,較前一年增加9%。從2015年到2020年的6年期間,預測投資水準累計將達1.4兆美元。
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日增
移動產業是全球經濟的中流砥柱。在2014年,移動產業對全球經濟的貢獻達3兆美元,相當于全球國內生產毛額的3.8%5。到2020年,據估計該產業的貢獻將增至3.9兆美元,至此代表全球預估GDP的4.2%。
在2014年,移動產業在全球直接聘雇1,280萬名員工,并間接額外支持了1,180萬個工作機會,總共提供2,460萬個工作機會。到2020年,此數字預計將達2,870萬,其中將有1,530萬人直接受雇于移動產業。即使不考慮頻譜費——去年為世界各地的政府創造了140多億美元的收入——據估計,2014年,移動產業透過稅金和社會安全捐為公共財政貢獻了4,110億美元。到2020年,對公共基金的貢獻預計將增加至4,650億美元。
Bouverot補充道:“營運商需要輔助性監管架構,以便提供此一建立在移動寬帶網絡、智慧型手機和其他連網裝置基礎上的新數位生態系統。今天我們發表的最新報告包括許多可供政策制訂者采行的措施,以刺激移動通訊帶動的數位經濟領域的投資、競爭和創新,包括減少對市場導向的結構調整的限制;確保營運商可取得足夠的頻譜范圍;支持營運商以永續發展的方式擴大移動網絡覆蓋率。”
分享到: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杭州市網絡交易管理暫行辦法解讀
- 下一篇:家電巨頭聯合電商試水O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