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一輪土地改革試點公布 小產權房“轉正”無望
2015/3/17 8:34:59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新一輪土地改革試點已經公布,小產權房“轉正”再次化為泡影。今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新一輪土地改革試點已經公布,小產權房“轉正”再次化為泡影。
今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將在全國選取33個縣進行土地改革,但該文件一直未對外公布。從中農辦主任陳錫文、國土部部長姜大明等官員的解讀來看,本輪土地改革不包括小產權房;目前正在推進的不動產登記,小產權房也同樣沒份。
經濟觀察報獲知,本輪土地改革的最大亮點在于,較大幅度提高了農村征地補償標準。原來的法律規定是,按被征農地的原有用途來確定補償,補償上限是不超過土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下一步的要求是,將綜合考慮土地用途和區位、經濟發展水平、人均收入等情況,來確定農地征補標準;對于政府征地造成的失地農民,將全部納入養老、醫療等城鎮社會保障體系。
提高補償標準之外,所謂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只是限制在鄉鎮企業用地,而且“入市”的前提是,必須符合國土部的土地規劃和用途管制;宅基地制度改革方面,農民還是只能一戶一宅,宅基地使用權轉讓,還是限制在本村村民之間,嚴禁城里人到農村買地蓋房。
目前全國共有16.5萬平方公里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其中農戶宅基地占比70%,鄉鎮企業用地占10%。
設限“入市”
土地改革涉及的面很廣,業內對本輪土地改革最為關注的是農村建設用地的入市。《意見》明確了農村建設用地的改革方向,業內將之歸結為“三塊地”改革。
與以往試點多在個別發達省份展開不同,本輪針對“三塊地”的改革試點是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國土部對每個省(市、區)都給了試點名額。由于改革突破了現存土地管理制度,全國人大常委會還授權國務院,在33個試點縣,暫時調整實施《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中相關“三塊地”的有關規定。
按照陳錫文、姜大明兩位官員的介紹,中央對“三塊地”改革非常“審慎”,遵從的是“封閉運行、風險可控”的原則,堅守的三條改革底線是,土地公有制性質不能改變,耕地紅線不能突破、農民利益不能受損。
對于農地征補標準,曾有業內專家樂觀預測,征補標準將在現有的基礎上提高10多倍,而一位國土部官員公開的說法是,這純屬對土地改革的曲解、誤讀,甚至有惡意炒作的嫌疑。中農辦副主任韓俊也曾表示,征地補償提高10倍的說法不靠譜。
從公開報道的《意見》內容來看,下一步即便是要綜合考慮土地用途和區位、經濟發展水平等情況,最終也還是由政府來確定農地征補標準,不可能完全由市場來決定。用姜大明近期的說法,試點縣(市)將“合理”提高被征地農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比例。
此前,中國社科院的一份報告顯示,現在全國失地農民累計已達4000萬~5000萬。對于由此可能帶來的問題,相關部門在加大就業培訓力度的同時,還會將符合條件的被征地農民全部納入養老、醫療等城鎮社保體系。
蔡繼明等專家認為,本輪相關“三塊地”的改革,重點是放在提高征地補償標準上,對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的改革力度都很小。為此,在《意見》印發之前,他曾聯合16名土改專家,向中央深改領導小組提交“報告”,建議加快建立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的步伐,適度開放小產權市場,但結果卻是成效甚微。
結合3月日開始實施的《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可以看出,中農辦、國土部等方面對小產權房還是“冷處理”,不登記更不發證,這意味著,小產權房合法化的路途還很遙遠。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