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價下跌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
2015/3/19 8:33:21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限購”大面積松動、“限貸”大幅度放寬、“限價”逐漸消失,此前加諸樓市的重重枷鎖,正逐一松綁。中國房地產將正式進入“新常態”。不僅如此,面對2014年的房地產“限購”大面積松動、“限貸”大幅度放寬、“限價”逐漸消失,此前加諸樓市的重重枷鎖,正逐一松綁。中國房地產將正式進入“新常態”。不僅如此,面對2014年的房地產市場狀況以及對2015年市場的預判,雖然不少開發商是不愿客觀承認市場的悲觀,但相當多的開發商已經表現出緊張的態度。
“2013年之前的十多年,雖然說樓市是政策市,房地產調控政策年年出,但其實我們并不害怕調控,因為知道大體方向在哪里,但是從2013年開始,中央對房地產調控提得少了,這讓我們感到心里沒底。”北京一家大型房企開發商擔憂,盡管房地產應該由市場主導,但多年以來,政策變化對房企決策起著決定性作用,“有一天忽然沒政策了,我們還真不知道該怎么走。”
樓市吸引力下降?
據中新網報道,據統計局昨日發布的1-2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和銷售情況顯示,2015年1-2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8786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0.4%,增速比去年全年回落0.1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5922億元,增長9.1%,回落0.1個百分點。
而從區域分布來看,僅東部地區房地產開發投資較去年有所提高,中部、西部城市均繼續回落,且回落幅度有擴大之勢。值得關注的是,自去年1月份以來,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已經連續12個月下滑。統計局歷史數據顯示,2013年年末房地產投資增速為19.8%,到今年2月份,這一數值已下跌至10.4%,跌幅將近五成。
“房地產投資增速的放緩,反映了樓市投資正進入新常態。”上海易居研究院研究員嚴躍進向中新網房產頻道分析,從數據來看去年年底到今年2月,這一增速已趨于穩定,跌幅明顯縮小。
另外,嚴躍進認為,房地產投資增速的下降,并不等價于房地產市場的持續降溫。“房地產投資增速總體上仍高于其他行業,只是從高位跌至中位水平。”
除投資增速下滑外,2015年前兩月商品房銷售情況同樣不容樂觀。
據統計局數據,1-2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銷售額同比跌幅達16.3%和15.8%,而去年全年平均跌幅為7.6和6.3%。與此同時,樓市整體庫存仍在繼續攀升。2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63922萬平方米,比去年末增加了1753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積增加1493萬平方米。
不過,據中原地產研究部統計數據顯示,2月底,北、上、廣、深及杭州、南京等9大城市商品房住宅庫存正在環比減少。這意味著,三四線城市樓市庫存仍在繼續擴大,大小城市之間分化加劇。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為,在持續的政策刺激下,一二線市場整體樓市已經逐漸走出低迷,庫存出現了趨勢性下調。“以北京為例,目前可售的住宅庫存套數為80657套,已經是最近半年來的最低點。”
事實上,“對于整體市場而言,降準降息組合效應將持續顯現。”中國指數研究院研究人員分析,寬松化政策將促使市場銷售向好,房地產庫存壓力也將緩解。
但也有觀點認為,盡管樓市政策放寬,面對大部分城市庫存持續上漲的局面,2015年房企仍將堅持積極“去庫存”的導向。“目前房企的庫存壓力并沒有得到較好地釋放,尤其一些資金面比較緊張的房企,依然需要采取"以價換量"去庫存的措施。”嚴躍進表示。
嚴躍進亦分析,隨著市場的回暖,去庫存的導向也會出現“分化”做法。“與資金緊張的房企不同,大型房企已開始著手積極補倉,加大土地儲備、加快開發節奏。”
那么,什么深層次原因導致樓市出現“萎靡不振”的呢?答案或許來自政府。
北京一家大型房企開發商坦言,2013年之前,業內看慣了“越調越漲”的房地產“規則”,而現在有點心里沒底。所以在他看來,當前的市場既不會像個別開發商一樣盲目樂觀,當然也不會太悲觀,因為無為而治遠比過去那種作死的節奏要強得多。
實際上,不管是2013年的樓市高燒還是2014年的驟然降溫,中國樓市調控“去行政化”的趨勢已經很明顯。“限購”大面積松動、“限貸”大幅度放寬、“限價”逐漸消失,此前加諸樓市的重重枷鎖,正逐一松綁。中國房地產將正式進入“新常態”。
短期來看,中央層面不會放任房地產一調到底、急速萎縮,同時,也不會允許釋放大利好、過度刺激,相對而言最好的情況是,對房地產市場適度刺激,給整體經濟的結構調整以緩沖,因此從這一方面來看,未來房地產市場的走勢應該會相對平穩。
事實也是如此,去年的930新政、11月22日央行降息以及今年3月1日的再度降息,都是“新常態”的重要特征開始顯現,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從“黃金時代”到“白銀時代”,都應該認識到過去躺著賺錢的好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但是白銀仍舊是貴金屬,房地產對國民經濟的支柱地位短期內還不會改變。
目前,中國經濟發展不可能離開房地產,但是過去過度依賴房地產財政的時代也將煙消云散。對房地產的“親”還是“不親”,已經在滿足民生需求和尋求經濟增長之間找到了平衡點,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增加住房用地和住房有效供應,這一點也是與以往調控最大的區別,更加強調了供應層面的措施。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