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動為先正處創新的前沿 運營商如何尋找出路?
2015/3/25 8:33:2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文/劉自強一、巴展前的疑問:移動通信帝國走向黃昏了嗎?在去巴塞羅那參加2015世界移動通信展覽會前,心里一直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移動通信真的走向黃昏了嗎?一則是文/劉自強
一、巴展前的疑問:移動通信帝國走向黃昏了嗎?
在去巴塞羅那參加2015世界移動通信展覽會前,心里一直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移動通信真的走向黃昏了嗎?
一則是全球運營商日子越來越難過,國際主流運營商收入增長停滯,中國運營商快速增長也嘎然而止。
Vodafone財報顯示,自2014年1季度開始,總運營收入持續下降,直至2014年最后一個季度環比止跌,同比收入下降4.3%。
中國聯通財報顯示,2014年總營業收入2886億元,比2013年下降5%。雖然財報強調主營業務收入2484億元,與2013年比增長0.9%,相對穩定。可是與2013年13.6%的主營業務收入增幅相比,無異從天上掉到地下。
中國移動的日子也并不好過,2014年通信服務收入全面同比下降1.5%。利潤同比下降10.2%,其中全三季度同比下降9.7%,說明四季度利潤在加速下降。
一則是移動互聯網浪潮沖擊下,流量的增長僅能彌補話音、短信的下降,運營商的管道化趨勢越發明顯,看不到未來的方向在哪里。
或許對歐美發達國家而言,在反壟斷、拆分重組運營商、市場自由進入和虛擬運營的背景之下已經競爭者林立,管道化早就十分嚴重。就連日本NTTDocomo這樣的曾經深入影響并主導移動互聯網行業發展的運營商,在智能終端的移動互聯網浪潮下,節節敗退。中國移動一直在學習模仿Docomo,在各類APP的沖擊下,各類自有增值業務也在苦苦應對。
運營商的成本剛性下,收入增長放緩或下降對利潤直接造成巨大的壓力。以中國移動為例,如果收入下降10%,直接導致利潤下降接近60%。當收入兩位數增長時,可以大手筆的花出各項成本支出,而當收入增長停滯,為了保證盈利的平穩,削減支出成為無法回避的選項,這也是為何營銷費用在2014年下降接近20%的同時,2015年再繼續下降20%。國際運營商也是這么做的,或者做的更狠,比如縮減業務范圍,比如裁員。
在這樣的背景下,運營商牽頭的巴展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啟示呢?
二、巴展印象:移動為先正處創新的前沿
從宣傳的材料就可以看出,巴展參展的人數與企業數量年年新高,2011年才6萬人,2014年已達8.6萬人,據說2015年來自中國的廠商達150家,人數過萬,除華為、中興以外,像聯想、酷派、天語等本土終端廠商均紛紛利用機會展示自己的最新成果。
從現場的火爆氛圍也能感受到,對歐洲來說,這并不僅僅是移動通信大會,實際上成為了歐洲移動通信及互聯網大會。除了運營商、設備商、終端、SIM卡廠商這些傳統價值鏈參與者外,像Intel、IBM、Microsoft、Vinware等這些軟件與系統解決方案廠商,以及Google、Line等互聯網應用廠商,紛紛加入了這場盛宴。
不論是移動可穿戴設備的發展,或者是家庭互聯網與車聯網的發展,移動通信革命推動著世界的主要技術突破,站在全球的產業比較角度,移動化正在翻天覆地的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并從消費領域深深走入產業領域。從1981年底一臺移動終端開始,差不多用了34年,在很多國家很多地區實現了MobileisEveryone,并且逐步向MobileisEverything快速推進。按照萬物互聯的角度去評價,目前連接到互聯網的Items不足所有Items的百分之一,連接需求仍然存有巨大的缺口。
中國移動奚董曾在公開演講中談到過,幾年前在工信部的測算中,移動通信所帶動的產業鏈對GDP的增幅超過汽車。國外也有類似估算,移動通信對全球GDP的貢獻還在不斷提升。如2014年,移動行業對全球GDP的貢獻率為4.0%,2015年將達到4.2%。
MobileFirst是IBM所宣傳的核心理念,其實也正是這個產業發展的真實寫照。從這個角度來看,就如這次展覽的主題“TheEdgeofInnovation”一樣,作為移動技術革興的推動者,移動通信業務無論如何都無法用“黃昏”這個詞來評價。
那么為什么世界范圍內運營商日子都不好過呢?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