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度整治莆田系:走出商業原罪與流量幻影
2015/3/28 8:33:16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文/王如晨百度與莆田系的話題,沒有發生在315前,或者成為案例,有些可惜。對于百度來說,當然很幸運。這個話題沒有被工商總局曝出,而是百度主動與莆田系發生口角,文/王如晨
百度與莆田系的話題,沒有發生在315前,或者成為案例,有些可惜。對于百度來說,當然很幸運。
這個話題沒有被工商總局曝出,而是百度主動與莆田系發生口角,強調規范治理,同樣很幸運。
因為,在我眼中,這個話題跟阿里的假貨話題,甚至微信去年年初掃蕩一些放縱過度的公號話題,本質上異曲同工。
不怕得罪BAT。可以這么說,這些話題都是過度崇尚流量的結果。前兩者是PC時代的積重難返,后者則是移動時代的難題。
百度這個話題,也是它過去多年備受質疑的核心,并直指它曾經的商業模式。
百度起步于搜索引擎。幾年后發展處一種競價排名模式,極大地刺激了廣告業務。它是流量背景下的一種畸形、不公正的廣告模式。誰有錢,誰掏得多,誰就最有可能成為市場的受益者。
要知道,醫療廣告一度占據百度整體廣告收入的三分之一。搜索業務發展出來的競價排名,就算直接停掉,也難以徹底杜絕虛假醫療信息。這是頑癥。跟壞人以合法的身份信息在電商平臺售假一樣。當歷史數據缺乏,一個信用體系不夠完善的社會,不可能出現完全杜絕假貨的平臺。現實的平臺,只能有限預防,事中監督,事后追蹤,徹底消除基本不可能。除非阿里關了平臺,百度把搜索給停了。
大數據打擊只是一個技術手段,它同樣不能根治掉。騙子手段也是越來越高。
真正需要反思的,依然是整個社會層面的事。當局對于互聯網的態度,如果缺乏包容,會出現工商總局某官員那種無視產業現狀、扭曲的言論。互聯網確實是整個社會建立信任的最有效的工具。
只是,放在百度身上,這個話題泛濫很久,非常敏感,畢竟它涉及人身健康。如今突然爆出,我猜想,多少帶有315之后自清門戶的用意。也許315本就讓它擔憂。至于幕后有沒有努力公關,不得而知。
確實,百度這事沒有發生在工商總局跟阿里口角前,也是比較幸運的。
這稱得上百度洗白、消除商業原罪的動作。公眾沒有必要盲目鞭撻。畢竟亡羊補牢,算是好事。
另一重需要反思的是,互聯網誕生以來的流量幻影。PC互聯網時代,整個社會的基礎設施有限,梅特卡夫定律備受推崇。那時,互聯網企業為了拉流量,燒錢的動作比現在還要優美、動人。因為,在整個商業氛圍里,流量就意味著變現。
確實,BAT都依靠流量變現獲取巨大收益。它們本質上都算是個廣告公司。只是手段不同而已。
如今已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流量變現依然有價值。但是,移動互聯網應用場景,用戶對于體驗的感受更敏感,再依靠過去暴力般的流量經營,廣告變現,將遭遇難度。很多時候不是技術、競爭,而是商業倫理。
百度這個話題,事實上早就被央視曝光兩次。百度雖然有許多動作出臺,以求規范,但基本不可能徹底消除。而且畢竟也是刮骨療傷,牽一發而動全身。
流量是個粗放的概念,它其實更是數據經營,更精準。整體來說,未來只標榜流量為王,會成為幻影。它意味著,互聯網業,開始走出單純的規模競爭階段,逐漸走向精耕細作階段,精細化運營成為趨勢。這也是移動時代的機會與挑戰。
百度現在親自曝光這個話題,帶給外界兩重感受:
首先,再繼續這種模式,未來會遭遇拷問。整個社會對商業倫理的關注已到一個自覺階段,轉型中的百度需要消除許多風險因素;
其次,對外展示自身轉型信心。前段時間,百度進行了架構調整,并伴隨高管人士動作,李彥宏強調公司多個業務的“連接”定位。這是強化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鮮明信號。
但是,莆田系曾貢獻許多流量以及廣告,無論百度的動作多么高尚,畢竟是它自身平臺積重難返的話題,終會留下“過河拆橋”的印象。如果百度只是暴力性拋棄,而不是主動引導莆田系轉型升級,走向規范,我覺得這不是一個負責人的行為,雖然它確實符合商業訴求。
最后補充一段。跟阿里假貨話題、微信無良公號話題不同,百度的動作會直接影響自身廣告收入。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