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我國糧食總產突破6億噸大關
2015/3/31 8:32:41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從2004年至2014年,我國實現糧食生產連續十一年增產,2014年糧食總產突破6億噸大關。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三農”問題,強調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從追從2004年至2014年,我國實現糧食生產連續十一年增產,2014年糧食總產突破6億噸大關。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三農”問題,強調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從追求產量為主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上。
盡管我們已經比較好地解決了農產品長期供給不足問題,但農業依然是我國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
“農為國本,種鑄基石”。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
在2015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劉昕《關于加強科技支撐,提升種業核心競爭力的建議》的提案引起了廣泛關注。
現代農業的呼喚
種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命線”。加快建設現代農業,把握糧食安全的主動權,必須高度重視種業發展。
劉昕以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為例說道,我國僅為43%,美國等發達國家普遍在60%以上;我國玉米畝產只有390公斤,與美國差距近300公斤,孟山都、先鋒等公司正借助現代生物育種技術,目標是到2030年將玉米單產突破800公斤大關。
農業部的數據顯示,雖然近兩年種子企業已由8700余家減少至7500家左右,但擁有“育繁推一體化”的企業仍然不足100家。
據了解,國際大型種業公司在研發育種、生產、營銷、后期維護等方向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周期循環系統,世界種業競爭已從由品種、市場爭奪演變為種質資源、生物技術、資本、人才的全面競爭。
“目前育種已經全面進入分子育種時代,跨國公司正大規模采用雙單倍體技術、SNP檢測技術等,育種呈現出高通量、大規模、精量化等特征,徹底改變著世界種業格局。”劉昕對記者說。
現代農業對種子提出更高要求,這對我國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提出新的挑戰。劉昕認為,實現種業強國目標,迫切需要打破現行的條塊分割、分散管理的育種科研體系,構建由政府引導,由科研院所、高校、種子企業構成的資源集中、分工科學的商業化育種技術合作聯盟。
商業化育種科研平臺急需建立
良種是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載體和集中體現,不僅單產提高靠良種、結構調整靠良種、品質改善靠良種,農業機械化和專業化也要靠良種。
據劉昕介紹,跨國企業重視增強種子抗逆性,他們生產的種子可以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生長,例如干旱、病蟲害。他們不再簡單地追求絕對的高產,而是要在高產的情況下追求相對的穩產,還要適合機械化操作,需要從更廣范圍、更大群體中進行篩選。
我國種企數量多,規模小,科技創新能力實力不足,研發能力弱,競爭力不強,單個企業無力承擔持續高強度的分子育種技術開發與投入,“相當多公司還處在依靠代繁和貼牌生產求生存的尷尬境地。”劉昕說。
國務院8號文件以后,中國種業企業從8700余家減少到5000家。種子管理部門抬高了準入門檻,把許多小微型企業擋在門外。
劉昕建議,打破院所和企業界限,聯合國內研發力量,建立科企緊密合作、收益按比例分享的商業化育種科技創新組織體系,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現代農作物種業集團,打造一批精通某一作物的專業化種子企業,形成一批為種業鏈提供配套的服務型種子企業,建立公平競爭的種業市場環境,扶持種子企業做大做強,使其成為市場競爭主體、技術創新主體、成果轉化主體和服務農民主體,是我國種業應對挑戰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戰略選擇。
育種導向機制和研發模式要改變
事實上,我國從事農業基礎研究和傳統育種科研的隊伍十分龐大,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人數超過20萬人。
由于科研體制機制不適應現代種業發展要求,育種科技人員的業績評價脫離實際,育種科研機構與種企結合不緊密,研究所辦企業機制不靈活,很難做大做強。
“育種者單打獨斗,育成了怕被偷,繁育推廣路子窄,育成的優良品種也占據不了市場,時間一久就被淘汰。”劉昕說。
對此劉昕建議,改變育種的導向機制與研發模式,讓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人員與種企緊密合作,構成分工科學的商業化育種合作聯盟,促進人才、技術、資源等要素依法有序向企業流動,建立共享平臺和利益分享機制,是促進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人員提升育種自主創新能力,以及提高種企核心競爭力的雙贏模式。
從事育種研究多年的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所研究員張世煌也向記者表示,種業發展需要多種形式的科企合作,加快技術創新和轉移。
種業財政支持長效機制不容忽視
堅持突出種業基礎性戰略性核心產業地位,在育種科研機制體制方面,建立長效的財政支持保障機制,支持育種的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
“建立種業產業和育種科研投入長效機制,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逐年增加育種經費額度和育種科研項目數量。”劉昕說。
劉昕介紹,以財政投入為杠桿,帶動形成政府持續加大投入、企業積極籌資投入、社會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和以政府投入為主、企業研發資金與社會資本投入為輔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構建以大型現代農作物種業集團為龍頭,以專業化種子企業為支撐,以服務型種子企業為配套,大中小企業各具特色、東中西地區共同發展的種業集群。”劉昕強調。
中國種業要成功走出一條不同于發達國家的道路,張世煌認為,就必須堅定改革與創新這個大方向,還要善于利用我國特殊的體制優勢和國家對農業的政策投入。
“企業要及時抓住有利因素,集中資源奠定產業基礎,然后主動與市場經濟接軌。”張世煌說。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