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改新觀點:居民電價上漲 加速光伏發電并網接入
2015/4/3 8:33:32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近期中央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文件(中發[2015]第9號,以下簡稱9號文),引起國內能源界和經濟界的廣泛關注和熱議,電改的車輪在停滯了近期中央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文件(中發[2015]第9號,以下簡稱9號文),引起國內能源界和經濟界的廣泛關注和熱議,電改的車輪在停滯了13年后,終于又啟動了,而且這次將駛向改革的深水區。
取消交叉補貼居民電價必將上漲
坊間關注的熱點之一是電改后,居民電價是否會上漲?答案是肯定的。中國目前的居民電價大大低于歐美各國居民電價水平,是不正常的,是用工商業電價補貼居民電價的結果,是非市場經濟因素干預的異常,是計劃經濟時代的遺毒。
據發改委透露的信息顯示,中國居民電價長期低于歐美等地。歐盟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歐洲平均居民電價最高的是丹麥、塞浦路斯、德國和意大利,價格分別是29.7歐元/100度、29.1歐元/100度、26.8歐元/100度和23歐元/100度。最低的是保加利亞的9.6歐元/100度。歐盟27個國家同期平均電價是19.7歐元/100度,約1.4元人民幣/度。最貴的丹麥是2.3元人民幣/度,最便宜的保加利亞是0.76元人民幣/度。可以大致參考的是,上海居民平均電價為0.53元人民幣/度。我國居民電價平均水平為0.51元/度。
歐美是工業電價低,居民電價高。和歐美相反的是,中國的居民用電價格大大低于工業用電價格。大家想想就明白,工業用電對于電網來說相當于批發用戶,居民用電對于電網來說相當于零售用戶,正常來說,按照銷售規模和管理費用,顯然批發價不應該高于零售價。中國的居民電價和工業電價的倒掛,是中國長期以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物。國家在用工業用電價格補貼居民用電價格,這一點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可是這個電價政策真的是有利于我們這些居民嗎?答案是否定的。道理很簡單,羊毛出在羊身上。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高額的工業電價被記入生產成本,加入產品售價中,最終仍然是消費者-居民買單。你消費得越多,你支付的隱性電價就越多。電價費用對于個人來說,從可控變成不可控,最終你每月支出的給電網的電費賬單是少了,可實際支出隱形電費要大大增加。
9號文指出,中國電力“價格體系沒有理順,市場化定價機制尚未完全形成。現行電價管理仍以政府定價為主,電價調整往往滯后于成本變化,難以及時并合理反映用電成本、市場供求狀況”,要求“妥善處理電價交叉補貼。結合電價改革進程,配套改革不同種類電價之間的交叉補貼”。“結合我國國情和電力行業發展現狀,充分考慮企業和社會承受能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妥善處理交叉補貼問題,完善階梯價格機制,確保居民、農業、重要公用事業和公益性服務等用電價格相對平穩”。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