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車O2O市場掀起巨浪:五大流派盤點
2015/4/17 8:34:26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出行方式被移動互聯網改變的同時,也掀起了用車O2O創業的巨浪。2013年底由滴滴、快的掀起的打車補貼大戰,在半年時間內雙方共燒掉15億元人民幣,直至2015年出行方式被移動互聯網改變的同時,也掀起了用車O2O創業的巨浪。2013年底由滴滴、快的掀起的打車補貼大戰,在半年時間內雙方共燒掉15億元人民幣,直至2015年2月雙方合并,移動打車市場”快滴“一家獨大的格局已定,因此新的戰火也就順勢蔓延至了專車市場。
打車應用鼻祖Uber也于2013年入華攪局,一年后以資本為紐帶結盟百度。專車是否合法尚無定論的當下,拼車和順風車又來了。僅百度一家,在近段時間就連續出手投資了兩家拼車O2O創業公司——51用車和天天用車。
打車、專車、拼車/順風車、租車以及代駕作為城市多樣化的用車方式,在移動互聯網改造下,整個市場已是風起云涌、花樣翻新。同樣,資本對用車O2O亦是相當瘋狂。還未上市的Uber最新一輪估值已經達到400億美金,虎嗅粗略統計了下,從2014年至今,國內風險投資在用車O2O領域的投入累計近18億美金,其中滴滴、快的融資額就占到了15億美金,公開披露融資消息的用車O2O創業公司就超過20家。
用車O2O百花齊放的同時,也是一派亂象叢生。本文,虎嗅將以打車、專車、拼車/順風車、租車以及代駕為切入點,選取了用車O2O市場各自代表性企業,對其產品屬性及行業特點進行了盤點分析,若有遺漏的視角及公司,歡迎評論補充。
打車:格局已定,滴滴、快的“大一統”
追溯至兩年前,在快的、滴滴打車問世之前,市場上已經有多個打車應用出現。但搖搖、百米這些名字如今早已被遺忘,他們是怎樣走向衰敗的?
一方面,打車軟件對傳統出租車行業帶來巨大變革之初,監管部門的嚴厲態度以及官媒的批評聲音與如今對專車的質疑和打壓極其相似,原因一是打車軟件自身存在支付信譽、安全管理等問題,二是因為其影響了金融機構、呼叫中心等單位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有一部分打車軟件被政策限制打壓,而滴滴、快的則為搶戰市場而冒著不確定政策風險頻頻出招,包括大量向司機地推軟件、降低注冊門檻、訂單加價、推送假訂單等。
另一方面,瘋狂的補貼大戰一舉撼動了打車市場的平衡狀態,在其他公司還在思考盈利模式的時候,滴滴、快的擺出了我根本沒想著盈利的姿態執著燒錢。究其原因,當然是背后的騰訊、阿里兩家巨頭的持續加碼,拋開互聯網巨頭對移動支付、O2O等方面的布局不談,幾十億的資金支持讓滴滴、快的在價格戰上越打越歡,直接將資金不足的競爭對手甩出局。
2014年的補貼大戰至今已過一年,經過一輪又一輪的篩選,打車市場已日趨穩定,呈滴滴、快的二分天下之勢,而兩家也于今年情人節這個浪漫的日子宣布牽手合并。如今打車應用大量的補貼早已消逝,專車市場的一場大戰又拉開了帷幕。
專車:是不是黑車,誰說了算?
在打車難的情況下,專車以高水準服務的姿態出現,受到了消費者的熱捧。而“專車”一直處于法律灰色地帶,究其根本在于車輛與司機的來源是不是私家黑車。
今年兩會,交通部相關負責人被記者問到私家車當專車問題時,其回答是:“永遠不允許。”而此前交通部明確表示過,只有合法合規的“租賃車輛”才能作為“專車”提供服務,于是乎出現了“私家車租賃”的現象。
“專車第一案”已于4月15日開庭審理,此案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被認為將反映政府對專車的態度以及該市場能否出現深度改革。
按照規定,專車車輛都是專車運營公司從汽車租賃公司租來的,而汽車租賃公司的車輛數受政府管控。但現實中,也有私家車車主帶車與租賃公司簽訂合同,加入專車運營,從而形成一個監管灰色地帶。
下面嗅君帶你了解各家公司“專車”的來源。
√易到用車、滴滴專車
【車輛、司機來源】對外宣稱與租賃公司合作,選擇符合要求的車輛加盟,節省至少上億元的車輛采購以及養護費用。
據了解,“租賃車輛”實際上不乏私家車。私家車司機加盟的時候,會跟另外一個汽車租賃公司簽合同,把車委托給租賃公司;再跟一個勞務派遣公司簽合同,自己變成司機,這就是為了迎合政策而做的人車分離。
√Uber
【車輛、司機來源】Uber進入中國市場之初直接和租車公司合作,司機是前租車公司員工。這些租車公司常年與酒店合作,為住戶提供接送機等偏商務的服務。Uber只是把那些租賃公司的車,租了出來,然后拆分成很多次,給不同的人搭乘,僅此而已。所以,Uber的司機有更良好的習慣,用戶可以享受到優質的線下體驗。
√神州專車、一號專車、AA租車
【車輛、司機來源】他們的模式基本與交通部規定的“租賃車輛”政策相吻合,具有天然優勢。自己建立車隊,培訓司機,全部自有化。神州專車規模較大,據說在北京已有5000臺專車。截至2014年9月30日,神州租車車隊規模達57745輛車,超過了行業第二名至第十名的總和,規模居全國之首,這一數字仍在穩步增長。
在體驗上,用戶注重的是叫車速度、價格和行車服務。
【叫車速度】用戶在Uber叫車時無需輸入目的地,附近的車輛不會出現挑單的情況。而神舟、易到擁有更多的車輛資源優勢。
【價格】專車市場的補貼優惠雖不像2014年打車補貼那樣紅火,卻也出手頻繁,且各家的優惠方式皆不盡相同。
【行車服務】神舟專車等自建車隊的模式,擁有標準化培訓、車輛要求,行車體驗較為良好。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