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物流從平臺起飛 助力行業轉型
2015/5/8 8:33:0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面對網購體量幾何級數的攀升,物流業僅僅依靠低水平的規模擴張將難以支撐,必須尋求互聯網時代的破繭之路,即“互聯網+物流”的真正融合。專家認為,目前,菜鳥模式已經面對網購體量幾何級數的攀升,物流業僅僅依靠低水平的規模擴張將難以支撐,必須尋求互聯網時代的破繭之路,即“互聯網+物流”的真正融合。專家認為,目前,菜鳥模式已經具備“互聯網+物流”的雛形,值得業界借鑒。同時,如果未來物流業能夠更好地對接我國的干線物流體系、倉儲物流體系和末端配送體系,再注入智能、信息、互聯網、移動、新能源等元素,最終可能形成全社會物流服務體系。
物流成本過高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對物流業盡快突破瓶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專家表示,線上運用大數據、物聯網、供應鏈管理技術優化配置快遞資源,線下建設先進智能倉儲設施網絡和末端配送網絡,同時整合各類社會倉儲資源,與廣大快遞物流企業戰略合作、共同發展,是突破現行物流業瓶頸的關鍵。
單量暴增物流面臨巨大挑戰
近年來,我國網絡購物一直呈現“井噴式”增長。在此帶動下,我國快遞業發展迅猛,2014年業務收入達到2040億元,吸納超過百萬人直接就業,累計業務量更是達到140億件,連續4年實現了年均增幅超過50%;2014年,更是超過美國,首次榮登全球第一。
“但是,還有一個數據不能忽略。2005年,快遞平均單價為27.7元,2014年更低至14.7元。”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崔忠付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透露,近年來,各種成本尤其是勞動力成本逐年上漲,而快遞單價下降近一半,快遞企業經營舉步維艱。
“在這一背景下,電商物流特別是傳統快遞企業,僅僅依靠低水平的規模擴張將難以支撐,必須尋求‘互聯網時代’的破繭之路。”崔忠付介紹說,“互聯網+”將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段與傳統行業的融合,而是要將互聯網思維深植于物流行業之中,從理念、模式、流程到機制都要適應新的形勢變化,電商物流領域需要進行翻天覆地的變革,實現“互聯網+物流”的真正融合,才能適應電子商務的發展要求。
協同整合“菜鳥”飛出突破口
去年“雙十一”,阿里巴巴銷售平臺上的2.78億物流訂單,10天內基本完成配送。570億元的日銷售額居然沒有爆倉,這個驚人的奇跡正是“菜鳥模式”協同發展效應的逐步顯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魏際剛認為,“菜鳥模式”已經具備“互聯網+物流”的雛形,正是國家要打造的強大智能綠色物流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2013年5月,阿里巴巴集團、銀泰集團、順豐集團、“三通一達”、宅急送、匯通,以及相關金融機構共同宣布,成立菜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中國智能物流骨干網。
“菜鳥模式”通過搭建平臺,打通上下游供應鏈、協同物流各環節,實現了資源協同整合。在菜鳥網絡的平臺上,訂單、包裹、交通甚至天氣數據都能集聚和共享,快遞物流企業、電商企業、消費者可以及時了解物流狀況,在選擇快遞服務商、安排運力、優化路線、應急調配等方面高效協同,改變以往包裹單點發全國、物流企業各自為戰的局面,充分利用了快遞物流資源。
清華大學物流與企業發展中心主任蔡臨寧表示,菜鳥模式的核心是技術和數據的輸出,還有就是基于消費者體驗的服務質量管控。線上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供應鏈管理技術等,優化配置快遞資源,線下建設世界一流的智能倉儲設施網絡和末端配送網絡,同時整合各類社會倉儲資源,與廣大快遞物流企業戰略合作、共同發展,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