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高端裝備制造業將迎突破式發展
2015/6/5 8:32:24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當前,中國正處于工業化進程中,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基礎。制造業的優化升級是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促進國民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向中高端水平邁進的當前,中國正處于工業化進程中,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基礎。制造業的優化升級是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促進國民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向中高端水平邁進的關鍵環節。《中國制造2025》規劃強調指出,要大力推進重點領域突破發展,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10大領域,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推進智能制造、綠色制造。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提升制造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中國制造2025》以全球視野和戰略思維提出了振興我國制造業、打造制造業競爭新優勢的根本方向和重大戰略措施。
《中國制造2025》提出十大重點發展領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形成了門類齊全、具有相當規模和技術水平的產業體系。中國汽車產量世界第一,鋼鐵產量是美國、日本、俄羅斯和印度4個國家的總和,家電產品也是世界第一。2010年,中國制造業產出占全球比重為19.8%,首次超過美國,將美國這個保持了100多年的“全球最大制造業國家”甩在后面。全球近80%的空調、70%的手機以及鞋帽、服裝都是“中國制造”。
但是我們要清醒地看到,我國是制造業大國,但還不是制造業強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仍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創新能力薄弱,核心技術和核心關鍵部位受制于人;基礎配套能力發展滯后,裝備主機面臨“空殼化”;產品可靠性低,產業鏈高端缺位,缺乏自主品牌;產業規模小,市場滿足率低;產業體系不健全,相關基礎設施、服務體系建設明顯滯后;成本優勢逐漸喪失。加之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盛行,貿易摩擦增加因素的影響,中國制造業面臨著嚴重的困難和挑戰。
十大重點領域的核心是要在高端裝備方面取得突破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是以高新技術為引領,處于價值鏈高端和產業鏈核心環節,決定著整個產業鏈綜合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脊梁,是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引擎。《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大力培育和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是提升我國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要求,是搶占未來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戰略選擇,對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當前,從國際看,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全球興起了新一輪的產業革命。這場革命將重新塑造全球產業競爭的新格局。美歐等工業發達國家重新重視實體經濟發展,紛紛制定以重振制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戰略,促進高端制造回流。美國人提出了“第三次工業革命”、振興制造業;德國人啟動“工業4.0”戰略,瞄準高端制造領域,瞄準新興產業,謀求新的競爭優勢。信息技術、大數據、云計算、工業互聯網等對中國制造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不僅對我國高端裝備未來發展構成激烈競爭,還將對已經形成優勢的產品造成市場空間擠壓。與此同時,中低收入國家依靠資源、勞動力優勢,以更低成本承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轉移,對我國形成“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