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互聯網+農產品”前景可期:三種發展模式分析
2015/6/17 8:35:1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互聯網與農業好像離得很遠,一個是信息經濟的領頭羊,一個是人類最古老的傳統行業,但是,兩者又如此之近,在電商的催化劑之下,互聯網農業正在蓬勃興起。最近一段時間以互聯網與農業好像離得很遠,一個是信息經濟的領頭羊,一個是人類最古老的傳統行業,但是,兩者又如此之近,在電商的催化劑之下,互聯網農業正在蓬勃興起。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丁磊養豬,聯想的吃貨,云南的褚橙、潘石屹的蘋果、北京的農夫市集、各地興起的農家樂和有機蔬菜采摘園,甚至還包括北京昌平連續幾年舉辦的農業嘉年華,互聯網農業正在蓬勃興起。
當然,更深入的農業互聯網來自農業電商。阿里巴巴在上市的時候將西北賣小米的農民電商代表人物推上了敲鐘的第一線,而阿里巴巴、京東、蘇寧等在各地走馬燈一樣的農村電商布局爭奪戰更是愈演愈烈。
傳統“農民生意”怪象
我國農產品行業是最為“傳統”的行業之一,呈現出與地理地域相關的怪象:越是偏遠的地方,環境越好,產品質量越有保障,但恰恰越便宜,農民因此越窮;而越是在大城市,環境越糟糕,產品越貴,但恰恰沒有很好的質量保障。傳統的農產品行業呈現兩大現狀,阻滯了“農民生意”的發展:
農產品缺少品牌化。陽澄湖大閘蟹、贛南臍橙、新疆大棗,這些都是具有地域特征的品牌,不是獨立的企業品牌。雖然“地大物博、物產豐富”,但遺憾的是我們的農產品還處在售賣原材料的階段,沒有品牌、沒有包裝、沒有分級,能跑量但賣不出價,生產者不懂品牌,就是懂也辦不到。
農產品附加值低。白酒、保健品、化妝品等是我們見到最多的廣告,白酒毛利80%以上,賣100賺80,一件ZARA的衣服動輒千元,成本不過一兩百,一個愛馬仕包包10萬塊,成本不過兩千塊,這些產品有足夠的溢價能力,才可能賺得衣缽滿滿去燒廣告。相比之下,農產品缺乏廣告性,溢價能力不足。
“互聯網+農產品”前景可期
農產品與“互聯網+”的融合,是傳統行業和新思維的碰撞。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匯集三農電商領域的新聞及研究,涵蓋農村、農業、農民的新聞、報告、數據等。
農產品自身特質:
——營銷成本低。各類社會化媒體及通訊工具為農人們提供便利的營銷入口,微博、微信、QQ及SNS等都是免費的資源,他們多花點時間、多用些心思、多搭配些手段,就可以和消費者建立信任關系,以此推銷產品便得心應手。
——故事性強。幾乎每種農產品都有獨特的地理條件,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民,同樣孕育一方特色農產品,地理條件、人文背景、城市文化、產品知識、歷史典故等都可以把農產品包裝的獨一無二,結合社會化媒體的SNS特性,很容易在圈子內形成病毒傳播。
——供應鏈體系簡易。“二維碼”也就在這兩年被大眾使用,這是在食品領域延伸出來的“追溯系統“。手機掃描后可以看到這個產品的追溯信息,哪里耕種、何時采摘、誰來采摘、保質日期甚至成分等一應俱全,目的是解決食品安全和食品信譽問題。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網購賣方添責 倒逼物流規范
- 下一篇:獵豹移動正式推出獵豹廣告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