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硬件的“求醫”之路:傳統醫療器械再造才是主流
2015/6/27 8:33:33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目前智能醫療硬件可以大致分為數據服務產品和智能機器輔助產品,兩類產品切入角度不同,最終都指向數據。海明威說,要么被打敗,要么死亡。看似濃烈的生命意志背后,隱隱目前智能醫療硬件可以大致分為數據服務產品和智能機器輔助產品,兩類產品切入角度不同,最終都指向數據。
海明威說,要么被打敗,要么死亡。看似濃烈的生命意志背后,隱隱有早已倦怠的意味,反倒是厄普代克在《父親的眼淚》中透露的真實些,生命老邁之后要學會面臨恐懼和無助,并且在妥協中維護軀體價值。
年輕人的行為習慣順應生命源動力,追求肆意和自由,所以你看即便是用來輔助運動的智能穿戴設備,也在狂熱之后遭遇冷落,數據量化本身價值不大,何況因為嫌棄繁瑣,堅持長期佩戴的人少之又少。
而老年人和病人的行為模式更多的是和生理機能逆向而行,軀體功能衰落,而意志必須強大,這是自我救治和家庭護理能夠維系的基礎。很多人在智能醫療硬件出現之后,擔心違反習慣的自我監測和管理也遭遇穿戴設備的命運,從數據來看,這種擔心有些多余。
咨詢公司埃森哲今年4月份曾發布報告稱,在老年人當中,希望獲得互聯網醫療健康工具以便于在家也能夠獲得醫療服務的需求的比例達到了67%。
差不多70%的老年人認為科技對管理他們的健康十分重要,而這些認為科技“非常重要”的老年人當中,75%的人會監測自己的體重,50%的人監測他們的膽固醇情況,41%的人會追蹤身體活動的各項數據。
這個背景下,硬創團隊們在發現穿戴設備從數據走到服務的路徑太長以后,就順勢切入到了醫療設備市場。目前智能醫療硬件可以大致分為數據服務產品和智能機器輔助產品,兩類產品切入角度不同,最終都指向數據。
傳統再造依然是主流
在數據服務產品中同樣可以細分:
一、數據顯示類產品。這類產品只做數據呈現,例如眾多手環和蘋果的Applewatch。
這類產品的邏輯其實很奇怪,應用的場景往往是用戶看到了數據,而不知道該干什么。
與穿戴類產品不同的是,這些數據不管是否準確,都反映一個重要的生理指標,很多用戶如果只看到一個異常的數據而沒有相關的醫療建議跟進,則會給情緒帶來波動,從而再次反饋在監測設備上。
而且在臨床上,低成本,高效能的心電圖已經取代了脈搏成為了檢測心肺功能的基本手段,所以這類智能手表和手環的服務對象進一步收窄。
二、智能升級類產品。相關產品有糖護士手機血糖儀,久安醫療和小米聯合推出的ihealth血壓計,康康血壓計,騰訊的糖大夫智能血糖儀等。
這類產品是醫療硬創的主流,通用的模式和其他智能硬件差不離,將傳統的血糖儀、血壓計、體重秤、心電儀等等進行智能化改造,加入藍牙或者無線模塊,連接手機APP提供服藥、飲食和運動建議等家庭護理服務。
這類產品面向的是心血管疾病、慢性病、妊娠期婦女、糖尿病等患者,需要長期對自身疾病監測護理。例如高血壓患者一般需要一個月做一次連續動態測量,而醫院的預約、掛號、排隊等都是困擾,像康康血壓計這樣的產品抓住的就是便攜和貼身需要。
畢竟互聯網擅長的就是性價比和人性化的體驗,動輒萬元的血壓測量設備買不起,一部能夠隨時檢測血壓的小硬件和一份簡潔明了的數據報表總是用戶喜聞樂見的。
而像騰訊的智能血糖儀還可以通過綁定微信,讓子女查看父母的血糖指標,做到預警、親情提醒等功能。
傳統生理指標的監測本身就有固定的市場,智能化改造之后,更多的是借助數據在設備本身、手機、醫院、云端等各個入口的交流和呈現,為疾病分析、診斷和預警提供依據。
康康血壓董事長曾明發曾經對數據如何利用描繪過這樣的圖景:
當海量的測量數據及身體信息傳輸存儲到康康云端后,經過機器深度學習和大數據引擎實現針對個體的反哺意義——醫生根據數據和量身定做的個性化建議為用戶選擇治療方案。
夢想是好的,但是與當地的醫療資源如何對接,顯然是個浩繁的工程,O2O的資本泡沫不是輕易能吹得起來的。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