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捷豹路虎在華深度調整 大中華區總裁高博將于7月離職
2015/6/28 8:33:3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捷豹路虎大中華區總裁高博將于7月離職,轉赴歐洲市場。”連日來,捷豹路虎在華掌舵手高博的離職消息在坊間迅速彌漫開來時,官方選擇了沉默。這一做法也從側面揭示了捷“捷豹路虎大中華區總裁高博將于7月離職,轉赴歐洲市場。”連日來,捷豹路虎在華掌舵手高博的離職消息在坊間迅速彌漫開來時,官方選擇了沉默。
這一做法也從側面揭示了捷豹路虎在中國市場如履薄冰之境中的“小心翼翼”——若高博的離職消息確鑿,則已經是捷豹路虎這家正矢志于中國市場的豪華品牌,在短短三個月內“上演”的第三出大戲。在此之前,IMSS機構原總裁陸逸剛剛辭職,組織架構也重新進行了梳理。
而此時,捷豹路虎在中國市場正經歷著揮別高速增長的沉重現實。如何走出頹勢?又如何重拾往昔斗志?捷豹路虎或許正在一連串的問題中處心積慮。
掌舵手易人?
甚囂塵上的傳聞中,高博將于7月正式離職,繼任者正是剛剛履新的捷豹路虎IMSS聯合機構總裁畢少樸,成為兩大核心信息點。
“沒有這回事。”6月23日,捷豹路虎中國相關人士對本報記者回應時表示,高博離職的消息并不屬實。奇瑞捷豹路虎相關負責人亦對本報記者坦言,對畢兼任大中華區總裁的消息并不知情,“內部沒有這方面的公告。”
不過,6月24日,一位日系品牌中國區高層對本報記者透露,對高博“要走”略有耳聞。
兩個月前的2015上海國際車展上,一襲深色西裝站在臺前的捷豹路虎大中華區總裁高博或許正心心念念著,“希望捷豹路虎在中國市場的小坎坷快些結束。”
“我們在今年第一季度的銷售的確遇到了一些挑戰,這主要是由于我們在國產和進口產品過渡造成的影響。”彼時,高博坦言。在他看來,捷豹路虎在中國市場中確實正在歷經一段荊棘路。
高博所指的挑戰,正是捷豹路虎首款國產車型極光上市、進口車型停止銷售的關鍵時刻出現的市場銷量滑坡。而在很大程度上,這種滑坡也與在“3·15晚會”上由于極光采用的9速變速箱質量問題被央視“點名”而帶來的負面影響有關。
3·15曝光后,捷豹路虎中國很快做出公開回應,詳述解決變速箱解決問題初步方案,并袒露處理問題的態度與決心。四天后,捷豹路虎公布問題車輛的召回計劃,并承諾匹配最新版本動力總成的國產極光車型不在問題行列。
“從高博帶領的捷豹路虎中國團隊所做出的種種危機公關的舉措來看,算得上誠懇與及時,并無不妥。”有業內人士曾如是表示。但事實上,這也仍無法避免地帶來捷豹路虎在中國市場的下滑——在最大單一市場中國,捷豹路虎今年5月銷量從10880輛同比暴跌32.1%至7389輛;而今年前五個月,捷豹路虎在華累計銷量亦從50925輛跌至39204輛,同比下滑23%。
期待“反轉劇”
也因如此,高博離職的傳聞也有觀點解讀為“為捷豹路虎變速箱事件以及在中國市場的下滑買單”。不過,客觀而言,以捷豹路虎中國成立的時間節點計算,在捷豹路虎進入中國五年的過程中,高博是掌舵手,更是親歷者。
“我親自見證了捷豹路虎過去五年在中國市場的飛速發展,并結識了很多新客戶,且有幸和他們中的很多人成為了朋友。雖然我們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不長,但在中國市場生根發芽的決心很大。”今年3月,“變速箱”事件過后,高博的一封公開信言辭懇切。
事實也正是如此。捷豹路虎進入中國市場五年來,銷量及增幅數據直線上升。數據顯示,從2010年到2014年的五年間,捷豹路虎在中國市場銷量分別為2.61萬輛、4.28萬輛、7.33萬輛、9.52萬輛和12.2萬輛,同比增長幅度亦從2010年的11.2%上升到2014年的28.1%。
或也正因捷豹路虎進入中國以來的不菲業績,2014年初,時任捷豹路虎中國總裁的高博升任捷豹路虎大中華區總裁。
“6月29日是捷豹路虎中國成立五周年紀念日,高博的離職消息很可能會在這個時間節點之后宣布。”有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推測。誠然,高博離職一事盡管官方仍未有確切消息,但在時間節點臨近的過程中,也會越發接近真相。
而在當前階段,捷豹路虎已開始為擺脫當下中國市場的困境而拼盡全力。原IMSS機構總裁陸逸因個人原因離職后,6月1日,捷豹路虎和奇瑞捷豹路虎聯合宣布,任命畢少樸為IMSS機構總裁,胡俊為常務副總裁。同時,有消息顯示,在畢、胡二人上任后,IMSS機構將迎來一輪大規模的梳理和變革,這或將是一場在IMSS內部掀起基于權責重新劃分的深度調整,整個機構都要重新定位。
當然,一定程度上,這同樣在捷豹路虎中國市場發展規劃之中。“IMSS是一個處于過渡期的機構,根據市場狀況和業務推進,還會做出一些適應性調整。這是每一個豪華車品牌面臨國產時都要經歷的階段。”有捷豹路虎中國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坦言。
盡管仍有諸多事項未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如何扭轉當前的市場低迷狀況,是捷豹路虎及奇瑞捷豹路虎接下來一系列調整的出發點。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