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下運營商和BAT的新一輪PK 運營商如何把握主動權?
2015/7/2 8:33:02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從無到有由淺入深,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帶來了“遍地黃金”;從上升為國家意志到頂層設計方案出爐,“互聯網+”勢如破竹。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機遇多多選擇多多;這是從無到有由淺入深,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帶來了“遍地黃金”;從上升為國家意志到頂層設計方案出爐,“互聯網+”勢如破竹。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機遇多多選擇多多;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停滯創新便有可能成為昨日黃花。互聯網企業便是在移動互聯網大潮中成長壯大,在互聯網思維指引下逐漸脫離了對基礎運營商的依賴,反而開始對運營商的業務和收入帶來一定影響。貴州作為大數據時代的樣版近來備受關注,在這背后,阿里云基礎設施支撐作用不容忽視——阿里至少有60多名工程師參與“云上貴州”,短時間內完成了飛天云計算平臺的輸出,并將貴州7個廳局41個系統順利遷到了“云上貴州”平臺,實現了政府部門之間、政府和企業的數據交換。無獨有偶,鵬博士日前宣布與騰訊達成戰略合作,鵬博士將為騰訊提供本網帶寬、IP地址、設備端口以及機房環境等,騰訊公司提供全鏡像內容數據源內容數據及系統所需的硬件設備。
這些舉措不是個例,而是正形成趨勢,運營商顯然不能坐以待斃。面對“互聯網+”帶來的挑戰與機遇,電信業僅僅滿足于網絡平臺管道的提供,顯然不能在這個時代引導整個產業的融合發展,“互聯網+”客觀上也要求電信運營商必須加快邊界創新,否則一切轉型無異于紙上談兵。
“互聯網+”下運營商和BAT的新一輪PK
從推動產業升級到國務院出臺《中國制造2025》,從今年兩會熱詞聚焦點到6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都表明國家欲以產業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促進經濟新動能的形成。“互聯網+”時代,誰能找準切入點提早布局,誰就能獲得彎道超車的機會。在這場新興革命下,各方野心彰顯,一場全民總動員正在上演。
三大運營商順應趨勢、深化轉型,積極推動“互聯網+”落地。在互聯網+火熱的當下,“布局云數據中心”成為運營商的共識——中國聯通建十大云數據中心,中國移動加快大數據建設并與多個互聯網企業在數據中心建設領域展開合作,中國電信全面打造數據中心網欲實現高速互聯等,都反映了運營商想要在數據中心這片藍海搶占高地。
即將召開的2015年天翼終端交易博覽會,不僅會是終端產業鏈的一次盛會,也將會是中國電信演繹移動互聯網+的舞臺,以“互聯網+”視角為主線,互聯網+家庭、互聯網+娛樂、互聯網+環保、互聯網+交通等全方位體驗將一一呈現。
應該說,當前最受熱議的提速降費引起的強烈反彈變相強調了運營商的轉型問題。運營商發力“互聯網+”,一方面意在借此發掘新興業務,另一方面也是最現實地彌補提速降費帶來的利潤損失。
互聯網企業野心更甚,借機跨過運營商,欲掌控產業主導權。綜觀發現,BAT近期在網絡、平臺、應用等層面頻頻布局,不僅與央企、民資大佬合作,還與地市建立起戰略合作關系。有如電廣傳媒日前與阿里巴巴簽署戰略合作搶抓“家庭互聯網”發展機遇;阿里攜手大連共同布局東北互聯網+;騰訊與深圳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營造互聯網產業發展環境、推進“互聯網+”應用、建設智慧城市等方面展開緊密合作等。
有統計顯示,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阿里發起的42起投資和收購行為中,物流、金融、O2O、移動社交等與傳統電子商務并無關聯的產業占據多數。毫無疑問,各具優勢的BAT早已聯合各地政府及央企、民資從政務、民生、云計算、投資孵化等各方面投身“互聯網+”中。
通過搶先布局,BAT覆蓋面也越來越廣,一時間BAT風頭貌似超過了傳統電信運營商。當前的情況有如業內人士指出:“人口紅利階段,運營商掌控產業鏈,用戶增加等于盈利增加;流量紅利階段,BAT等移動互聯網巨頭壟斷了流量,運營商增量不增收;互聯網+戰略將加速流量紅利時代的發展,也加速運營商流量資費下降趨勢。”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