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生態系統制勝噱頭大于實質 增速放緩引質疑
2015/7/7 8:33:13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文/孫永杰隨著今年上半年的結束,部分中國手機廠商相繼公布了上半年的手機銷量,截至目前為止,華為、小米、魅族等均公布了上半年銷量,而聯想、中興、TCL等的季度銷文/孫永杰
隨著今年上半年的結束,部分中國手機廠商相繼公布了上半年的手機銷量,截至目前為止,華為、小米、魅族等均公布了上半年銷量,而聯想、中興、TCL等的季度銷量也相繼曝光,盡管小米今年上半年的銷量達到3470萬臺,同比增長了33%,并連續5個季度穩居國內手機銷量第一,但依然遭到諸多質疑聲,原因何在?會引發怎樣的連鎖效應和啟示?
眾所周知,小米以高性價比手機及圍繞手機的所謂生態系統獲得迄今為止全球初創企業最高的估值,達到450億美元。當然這之中其在智能手機市場超高的增長速度至關重要。但從今年上半年看,顯然小米手機陷入了失速增長,即同比增長率大幅下滑。重要的是與對手相比,例如華為其增長速度也并不高。另外,鑒于目前國內手機市場競爭慘烈,尤其是樂視、360等互聯網企業超低價切入手機市場,小米手機未來在中國市場的增速有可能依舊維持在失速狀態,同時,在海外市場的開拓上,諸如華為、聯想、中興等由于自身業務和并購等原因也先于小米布局并取得了一定的斬獲,這意味著被中國手機廠商喻為第二戰場的開拓中,小米也需付出更高的代價。到此我們不難看出,小米之所以引發業內質疑,在于其450億美元估值的核心業務的失速增長及未來這種增長模式的延續。
既然核心業務陷入失速增長,那么所謂的生態系統的價值勢必會縮水。業內知道,除了手機之外,小米還涉足了智能路由器、智能電視、小米盒子、智能電插座等諸多智能硬件領域,雖然也獲得了一定的銷量及業內的好評,但由于核心手機業務陷入失速增長,這些對于小米估值的加分項不僅失去了加分的作用,反而給業內一種不務正業的感覺。并成為失分項。關鍵是小米一再對外聲稱的小米生態也失去了有實際說服力的支撐。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就是這個道理。
正是由于此,我們認為小米之前450億美元的估值勢必會縮水,而這恐怕才是小米CEO雷軍最為擔心的。因為估值的縮水,未來小米的融資金額也勢必降低,這對于尚在業務擴張中的小米將是相當致命的。所以未來小米的著力點還是如何保持,甚至是提高業內對于自身的估值上。而要想達到此目的,惟有保持手機業務的高速增長。接下來的問題是小米如何保持手機業務的高速增長呢?
就像我們之前所述,小米手機目前已是四面楚歌,所以其未來保持高速增長的惟一方法就是價格,當然我們在此并非說一定是要最低的價格,而應該是與自身品牌和影響力相匹配的價格。雖然說小米已經有了低價的紅米手機系列,但這半年的市場事實證明,小米仍需要重新思考自身的品牌價值,尤其是在品牌忠誠度極為不高的中國市場。以達到價格與價值合理的匹配。所以小米手機更低的價格勢在必然,而這勢必會進一步加劇整個中國手機市場價格的進一步降低,畢竟小米目前在中國市場排名第一,且仍具有一定的市場示范效應。其次小米很可能會發布更多的所謂智能硬件和可穿戴設備產品,以彌補或者說分散業內對于其手機業務的關注。而這可能又會誘導部分廠商盲目加入到智能硬件或者可穿戴設備的大戰中,進而引發廠商間的智能硬件大戰,但所謂“上臺沒有戲,多帶小道具”,即便是小米發布或者周邊智能硬件有一定的市場表現,但如果核心手機業務不能恢復高速增長,其高估值也難以為繼。最后就是小米可能會繼續加碼和演繹其生態系統的故事,但同樣的前提是手機業務要恢復高速增長。
綜合上述的分析,我們認為從小米手機失速增長而引發業內擔憂看,中國智能手機產業的所謂打造生態系統或者說以生態系統制勝噱頭仍大于實質,或者說業內看待我們國內廠商有無核心競爭力,仍在于出貨量和市場份額以及增速,其次我們國內廠商的品牌影響力和價值仍亟待提高,而這些決定了未來中國手機產業的競爭方式仍是以價格驅動。最后就是誰還想以生態系統作為噱頭的話,起碼把自身的核心業務做好,否則即便是噱頭也難以讓業內和市場買賬。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