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上半年小米出貨3470萬臺手機
2015/7/8 8:34:2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小米,這家中國過去數年當中成長速度最快的手機公司,正在面臨一個敏感問題:在中國市場對中高端手機顯示出越來越強勁的市場偏好時,該如何保持自己的競爭力?而實際上,小米,這家中國過去數年當中成長速度最快的手機公司,正在面臨一個敏感問題:在中國市場對中高端手機顯示出越來越強勁的市場偏好時,該如何保持自己的競爭力?而實際上,小米也只是一個典型代表,那些過去習慣于在中國市場上采取價格策略的公司,會發現價格這個手段從長遠來看會逐漸失效。
包括小米在內,所有正爭奪中國市場的手機廠商都不得不面臨一個事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增長正在放緩,漸趨飽和。從全球情況來看,全球智能手機增長也在放緩。權威市場調研機構IDC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達到27.6%,但其預測2015年全球增長率將僅為11.3%;而中國市場增長率更低,為2.5%——這也是中國增長率第一次低于全球市場。
這種放緩在那些出貨量數一數二的手機廠商身上反應得更為明顯。近日,小米CEO雷軍在微博上宣布,2015年上半年,小米這家公司出貨3470萬臺各型號手機,同比增長33%,位列國內手機銷量第一。
在對比過去的增長數字之后,會發現這是一種相當巨大的反差。在一年前,小米手機同期的同比增長率為271%。當然,你可以說這家公司出貨量基數已經夠大了,其不太可能在此基礎上繼續暴增200%多。加之中國乃至全球市場增長放緩,所以小米公司的增長放緩也可以說是情理之中。
在公布出貨量時,雷軍強調3470萬臺是實際到消費者手中的數據,即業界所稱的“sellout”的數據。這令一些關注小米的市場人士擔心,即便是33%的增長率,也不太容易能輕易保持下去。
“我們都不明白小米為什么要公布‘sellout’的數據,一般廠商公布的是‘sellin’即出貨量的數據,這是他們能夠精確掌握的數據。”IDC分析師王吉平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他們也對小米公布的這個數據表示不理解。
而在其它各家廠商都在公布sellin數據時,一個問題在于小米的sellin和sellout數據到底哪個更大?在界面新聞記者采訪到的一些渠道商和手機公司內部人士觀點中,主要存在以下兩種判斷:
第一種是sellin數據更大,在這種情況下廠商總的出貨量一般等于渠道商手中積壓的庫存以及銷售到消費者手中的產品數量,而一些國產廠商大量出貨積壓在銷售渠道商而不是賣到消費者手中,所以sellin數據可能遠遠大于sellout數據;
第二種是sellout數據更大,其前提是如果廠商在著力清理前期庫存,由于庫存占據部分銷量,因此這段時間內sellin數據可能并不客觀。
至少從第一季度來看,小米的sellout數據要大于sellin數據。據界面新聞記者了解,業界普遍認可的第三方調研機構IDC通常采用sellin數據來發布報告,而雷軍5月7日在接受媒體群訪時表示,“一季度我跟大家講實數,我們sellout是1498萬臺,我看IDC的報告出來說我們是1300萬,蘋果又第一了。不管怎么說我們就是數一數二吧。”
目前還沒有更多信息判斷小米在第二季度的sellin數據,但如果第二季度情況與第一季度一致的話,就意味著小米正是依靠繼續清理庫存才能獲得這樣的出貨量,而清理庫存則往往意味著產品降價、攤薄利潤。
以紅米2為例,它在2015年1月初發布,在今年6月小米官方宣布出貨量超過1300萬臺;也就是說,在半年時間里,以sellout數據計算,廉價手機出貨量至少占這家廠商出貨量的37.4%。由于面臨酷派的電商品牌大神推出的售價為399元低端手機競爭,小米甚至把紅米2A系列產品降價至499元。
不僅僅是低端產品,中端也是如此。在今年5月,小米宣布1699元的小米4直降200元至1499元。7月6日,小米官方再次宣布了紅米加強版等產品降價的信息。這些機器也不像以往小米的產品需要搶購,大多是現貨銷售。
如果僅僅談論出貨量的話,這并不是壞消息。“小米也釋放出另外一個信號,他們花了很多功夫去清理庫存,意味著現在渠道壓力較小,接下來有了很強的吃貨能力。”上述手機廠商內部人士指出,小米在保住出貨量上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雷軍早前向外界宣布,2015年小米預計銷量能達到8000萬元至一個億。如果加大成本來保證出貨量的話,這一目標并非不能完成。但這很可能會攤薄這家公司利潤。往年年中,小米都會公布銷售額,但今年并未公布。去年此時,小米宣布公司銷售額達到33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幅度為149%。
小米的例子顯示出,在中國市場顯示出增長放緩的特點時,也意味著這個市場正逐漸走向成熟。IDC分析師KittyFok在一份報告中表示,盡管中國還被認為是“新興市場”,但實際上中國市場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日本等成熟市場更為相似。換句話說,智能手機廠商必須說服現有中國智能手機用戶升級他們的手機,這一難度要大于吸引首次購機用戶。
成熟市場的一個極大的誘惑在于他們是“利潤市場”,對于手機廠商來說,應該向這一市場銷售中高端產品以獲取豐厚的利潤回報。那些拼了命打專利戰要去歐美市場的中國廠商就是看準這些市場的利潤誘惑。
蘋果證明了其在這個市場推出高端產品的正確戰略。一直以來,公司股東和華爾街分析師們都向這家公司CEO庫克施壓,督促他推出低價位產品保持增長,但2000多元人民幣塑料外殼的5C推出后銷量一直不溫不火。與之相反,在第6代iPhone產品推出后,根據蘋果2015年第二季度財報,大中華區在該季營收同比增長71%,取代歐洲成為蘋果第二大市場。
在過去幾年中國廠商忙于價格戰,并沒有大力提升安卓手機的體驗時,消費者在向蘋果靠攏——在2015年第一季度,iPhone以14%的市場份額位列中國市場第一。對于中國手機廠商而言,這意味著蘋果在蠶食市場份額,而他們的市場越來越小。
小米也試圖抓住中高端市場。一直以來,小米以安卓手機中較好的體驗獲得了一定的口碑,今年5月,其順勢推出高端產品小米note頂配版,定價2999元。小米在這款產品的定價上也極為謹慎,在今年年初發布時,宣布的定價是3000元以上,雷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經過與多家供應商談判,把價格降到了3000元以下。目前看來,這款手機還沒有取得像紅米那樣的銷售業績。低配版紅米的熱銷,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小米高端品牌的市場認知。
除了蘋果,高端市場還有曾與蘋果比肩的三星,其今年發布了旗艦機Galaxy S6以及S6 Edge。據韓聯社報道稱,這兩款手機銷量糟糕,銷量最好的首發月才賣了1000萬部。相比之下iPhone在今年前6個月,平均每個月都超過2200萬部。
小米在手機領域最重要的對手華為,也正在向高端機市場積極靠攏。
就在7月初,華為宣布,上半年華為手機全球出貨量為5000萬部。7月3日下午,華為消費者業務部CEO余承東在南京的行業大會上表示,2015年上半年,華為中高端手機出貨量增長了70%。未經證實的消息指出,華為手機2015年上半年內地市場營收將超過430億元人民幣。
華為做出過重要的戰略選擇:在出貨量巨大的低端產品和轉型做高端產品兩者之間,華為選擇了后者。在2014年年初,華為砍掉了80%的低端產品線,推出Mate7等產品。現在看來,華為這一策略是成功的。
當然小米也可以堅持銷售中低價位的手機,畢竟這個市場足夠大,在陷入非理性的價格戰之前,只要供應鏈關系足夠強大,中低端市場也代表著利潤和收入——而小米正是眼下對供應鏈的控制能力最強的手機公司之一。
并且在中國市場,隨著樂視、魅族等公司不斷加入這場戰爭,對于意在保持領先的小米而言,其一時半會還難以脫身價格戰的泥沼。
但有數據顯示,正如小米、華為已經開始部署的那樣,如今的中國市場已開始更偏好中高端產品。IDC的另一則報告指出,從2014年10月到2015年3月,中國市場中智能手機的平均價格不降反升,從192美元戲劇性地提升到263美元,漲幅達37%。而與之對應的是,這期間全球手機市場的均價是一路走低的——從2010年到2014年,全球手機均價從420美元以上降低到了300美元左右。IDC分析指出,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主要在iPhone、iPhone6和iPhone6Plus采用了更大的屏幕來迎合中國消費者,正是這些手機5000元人民幣以上的售價,拉高了過去偏向中低端的中國市場的均價。
因此,對于未來的中國市場,它可能意味著這樣一番景象:為了保住市場份額和出貨量,仍有眾多公司會在中低端手機上進行激烈的價格戰。在這其中,只有少數成功推出中高端產品、并且對供應鏈保持了極強控制能力的公司能夠保住利潤,并走得更長遠。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