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負利率”或將持續:房地產市場獲利 房企機會在金融?
2015/9/18 8:33:35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9月10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8月份CPI同比上漲2.0%,同時高于了1年期存款利率。就在8月份物價不斷走高的同時,我國也已悄然進入了“負利率”時代。9月10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8月份CPI同比上漲2.0%,同時高于了1年期存款利率。就在8月份物價不斷走高的同時,我國也已悄然進入了“負利率”時代。
“負利率”意味著一年期存款利率低于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增速。現階段,央行制定1年期存款利率降至1.75%,然而來自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由于鮮菜、豬肉等價格的大幅上漲,8月CPI卻同比上漲2.0%。而實際上,近期已經連續多月出現CPI的上升趨勢,從今年2月的0.8%上升到8月的2.0%,半年時間增長了1.2個百分點,足見未來一段時間內物價水平繼續上升的可能。由此可見,居民存款“負利率”的時代已然來臨。
當消費指數高于存款指數,無疑面臨著存款所帶來的資產縮水的擔憂。然而此時,股市動蕩,實體經濟也緩慢前行,房地產無疑成為維穩的最佳選擇。
在邁進“負利率”時代的同時,借助居民儲蓄轉移的力量,房地產能否真正重返“春天”?而房地產企業又將如何利用這個機會實現企業的成功轉型與發展?
“負利率”或將持續
實際上,“負利率”對于我國居民來說并不陌生,記者從華泰證券的研究報告中了解到,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已經經歷過4次負利率時期,分別是:1992年10月至1995年11月、2003年11月至2005年3月、2006年12月至2008年10月、2010年2月至2012年3月。
獨立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2007年國際金融危機席卷至中國,我國的CPI上升水平遠遠超過儲蓄利率,一度超過6%,給居民存款帶來嚴重的隱性損失。“目前出現的負利率,對正在推進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將產生不可忽視的阻力,同時也會對中國經濟帶來長期不利的影響。”
然而,在全球范圍內來說,低利率已成為“常態”。自2014年6月,歐洲央行宣布下調隔夜存款利率至負0.1%,成為全球首次將存款利率下調至負值的主要央行;2014年9月,日本央行也以負利率推行債券貨幣化;美國也是自推出QE后利率基本保持在零的水平。
香港粵海證券投資銀行董事黃立沖指出,對于一個經濟體而言,負利率實際上有兩個方面的體現:“一是名義利率為負,二是實際利率為負。前者是指居民在銀行的存款沒有利息,后者是指名義利率低于通脹率,即存款利率跑不贏CPI。”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