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9月中國大豆價格環比8月下跌100元/噸
2015/10/14 8:32:46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近期,河南、安徽等關內主產區大豆陸續上市,雖然年內大豆產量下滑已成為定局,但新糧價格不僅未有上漲,反而大幅下滑超20%。作為大豆主產區的東北地區,新豆雖未上市近期,河南、安徽等關內主產區大豆陸續上市,雖然年內大豆產量下滑已成為定局,但新糧價格不僅未有上漲,反而大幅下滑超20%。作為大豆主產區的東北地區,新豆雖未上市,市場形勢也同樣不容樂觀,大豆價格也同比下滑11%。
對于國產大豆價格較大幅度下跌,業內人士分析,這一方面是因為大量國外低價大豆涌入國內市場,另一方面大豆臨儲政策的改變也使豆價走低。
國內大豆價格同比跌幅超10%
農業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國內大豆平均價格截止9月為3750元/噸,相比去年同期下跌405元/噸,同比跌幅達10%,9月價格環比8月下跌100元/噸,環比跌幅達到2.6%。
分地區來看,截止10月10日,安徽淮北新豆凈糧收購價格在1.90-1.95元/斤,同比去年大跌23.8%;河南商丘新豆毛糧收購價格為1.80元/斤左右,同比去年下滑21.7%;東北地區食品豆收購價約2元/斤,與去年同期2.25元/斤相比,下降了0.25元/斤,下跌11.1%。
以東北三省省會哈爾濱、長春、沈陽價格近6年的價格走勢可以看出,目前價格從2013年4800元/噸左右已經下跌至5年前的3750元/噸的水平,跌幅達到22%。
進口大豆數量十年增加兩倍國產大豆漸失市場定價權
“國產大豆價格下滑主要影響因素主要是進口大豆沖擊所導致的,油廠采購油籽原料占國產大豆需求半壁江山以上,但隨著國內進口大豆的沖擊,壓榨企業均以采購低價進口大豆進行壓榨,國產大豆逐步喪失了市場主導地位�!币划田集團市場分析師王瑤說。
王瑤還認為:“同時,國家臨儲政策的改變也加劇了國產大豆價格走低。2013年之前,國產大豆施行臨儲政策,國產大豆收益比對玉米雖然偏低,但具有種植的價值。但隨著臨儲政策的取消,直補政策執行后,大豆價格開始失去價格擋板,定價權開始跟隨進口大豆價格出現下滑。所以整體上看,國產大豆雖然未出現夸張的供需失衡,但定價權的外移才是國產大豆價格出現結構性調整的最關鍵因素�!�
大豆臨時收儲政策,即國家根據大豆品質等級制定不同的價格,各指定庫點按照規定價格公開掛牌收購,對農民交售的大豆做到應收盡收,切實做到敞開收購,保護農民利益。大豆直補政策,也即大豆目標價格,有關部門根據當年的物價水平、糧食生產利潤、農民收入增長等因素,確定目標價格。收獲后,如果市場價格高于目標價格,農民就按照市場價格出售;當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國家將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價,直接補貼給農民。
據了解,近年來,由于中國對進口大豆政策改變以及國內養殖業的快速擴張,進口大豆數量快速增加,從2004年2580萬噸到2014年的7820萬噸,增幅達到203%。國內大豆與進口大豆雖然主要用途不盡相同,國產大豆主要應用在豆類食品加工,進口大豆主要應用在油脂壓榨和飼料原料,但由于進口大豆對大豆價格定價有至風向標的作用,所以國產大豆在廉價進口大豆的沖擊下,價格逐步下滑,國內大豆產量也下滑至近年低點。
據悉,國家發改委去年5月17日宣布,根據當年中央1號文件關于啟動東北和內蒙古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的要求,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聯合發布2014年大豆目標價格為每噸4800元。而今年的大豆目標價格不變。
該專家表示,因東北地區實行目標價格制度,每噸4800元,這有利于維護豆農的利益。他同時呼吁,目標價格制度應盡快向河南安徽等地進行覆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