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商邁入3.0時代 “社交+電商”或成新藍海
2015/11/16 8:33:1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熱鬧的“雙11春晚”扯著振奮的鐘聲拉開購物狂歡節的大幕,電商平臺上的各項“節目”是否精彩十足,交出了完美的閉幕式呢?據星圖數據統計,2015年11月11日,全熱鬧的“雙11春晚”扯著振奮的鐘聲拉開購物狂歡節的大幕,電商平臺上的各項“節目”是否精彩十足,交出了完美的閉幕式呢?據星圖數據統計,2015年11月11日,全網單日交易額(GMV)1229.3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2.7%;全網包裹數6.8億個,平均客單價181元,40余個國家、超過3萬個國內外大小品牌參與了這一盛大節日。
雙十一成交額再創新高,但恐及大促天花板
中國網民翹首以盼的“狂歡節”,今年更是因為晚會、多屏互動,再造“客廳沙發雙十一”的奇景。然而,狂歡帶來的全網單日GMV比起2014年雖然實現大范圍攀升,但作為電商造節的成績,今年雙十一的銷售額或觸及大促天花板。一方面,全網單日GMV雖整體增長,但增幅下降,畢竟,諸如服裝、家電3C等電商支柱品類已進入銷售穩定期,一些新興品類的進入也很難掀起大的波瀾,在舊有布局下,增量空間較低;另一方面,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幅雖達到39.1%,但比起2014年同期(同比增48.3%)則有近10個百分點的下滑,說明網絡購物發展趨穩。2014年,全國網上零售額27898億元,其中上半年網上零售額占比40.8%,雙十一全網單日GMV占比2.9%;2015年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為16459億元,預計全年總額將達到40341億元左右,雙十一的GMV占比約為3.0%,較去年僅上升約0.1個百分點。
電商聯手與社交+電商正面交鋒,誰將成為新藍海?
此前,業界普遍對本次雙十一阿蘇與京騰兩股勢力的交鋒充滿了期待。究竟電商的雙劍合璧能帶來更多的收益?還是電商與社交的結合能夠產生更大的效益?星圖數據監測發現,7年之癢之際,天貓雖然在整體銷售方面占先,但京東利用微信的長期流量傾斜已在優勢類目商品銷售方面有重大突破。如京東今年提出11天同享優惠的策略,并從1日起在@京東手機通訊每日直播3C類產品戰報,如果將其11天的銷售成績累計起來,在3C領域,京東收獲了不菲戰績。盡管今年遭遇阿里與蘇寧的加持,但京東仍然保持了其發家主陣地的絕對優勢和地位。
從ALEXA頁面流量監測數據(10月12日到11月11日)來看,天貓、蘇寧的流量逐漸走高后在11月11日達到頂峰,京東的流量卻在十一月上旬一直處于高位,甚至一直在天貓之上�?梢娋〇|先下手為強的營銷狙擊戰獲得了一定的無線交易增幅,可見包括微信在內的社交產品的導流,起到了關鍵作用;這樣的流量變化在貓寧上則相對式微。
由此可見,在雙十一電商O2O與電商&社交的PK中,后者的優勢更加明顯。未來哪種模式更為消費者所接受,有待市場長期的驗證。但微信6億活躍用戶、手Q8億活躍用戶導入的可能性,無疑為京東制造了最大的流量池,這一潛在能量是無可匹敵的。
網購全面國際化,電商3.0的新G點
2015是跨境電商元年,從天貓此次雙十一強調全球化戰略也足見跨境電商概念的白熱化。目前,主流B2C綜合電商平臺中,除國美外,均已開設海淘頻道。而諸如洋碼頭、考拉海購等企業前赴后繼專注跨境網購。以天貓為例,天貓的全球購布局中,新近引入了諸如日本花王、荷蘭超市巨頭AlbertHeijn、韓國最大免稅店集團新羅免稅店等各種類型的國外零售企業,為創造增量空間提供了可能。對于消費者而言,在知名母嬰產品、免稅商品的選購上,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選擇空間。星圖數據監測發現,雙十一當天,消費者最為關注的母嬰、化妝品的海淘成交額分別占全網GMV的26.6%和15.7%,而天貓國際的母嬰、化妝品成交額在天貓總交易額的占比更是高達的31.7%和18.3%,份額已相當可觀。相較一年前的牛刀小試,今年,大型平臺的助推勢必使網購全球化成為線上主流交易方向;中國海淘市場原本良莠不齊,隨著大型平臺引進全球大牌直接入駐,進口商品的全球供應鏈也將從源頭得到進一步凈化;海淘市場的優化將更加符合消費不斷升級的需求;同時,消費門檻被進一步壓低,中國作為全球商貿中心的地位將得到鞏固和強化。
互聯網品牌橫掃傳統強勢品牌,成3.0時代利器
以家用電器為例,據星圖數據統計,今年雙十一家電品牌排行榜上,互聯網品牌樂視、小米搶盡風頭。從去年雙十一開始,兩者的線上表現已嶄露頭角,經過今年6·18、8·15等一些列中小型促銷節的歷練后,樂視、小米更是在本次雙十一雙雙殺入全網家電品牌TOP5,相較2014年雙十一,此次兩者的單日成交額增幅更是分別達到352.8%和139.6%,為互聯網品牌奠定地位。傲人成績也再次表明,在電商3.0時代,重視用戶需求、用戶主導的C2B模式,是支撐互聯網品牌蓬勃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電商、互聯網行業不可或缺的發動機。
2015年的雙十一雖然仍在刷新紀錄,整體增長率卻從2014年的78.9%下滑至52.7%,開始筑頂并放緩了增長的腳步,但這并不代表電商乃至整個互聯網經濟將走下坡路。電商造節的興起,源于對消費者網購習慣的培養,對線上消費場景的強化,面對當時的傳統零售市場,有著重要的啟蒙意義。經過7年,雙十一大促的作用開始弱化,一方面其他各式促銷節日紛紛前來分流,另一方面,一味低價促銷帶給品牌商、供應商的消耗巨大,如此零和博弈絕非長久之計。當前中國網購人口比例為35.6%,不及全球網購買家比例最高的國家英國(74.3%)的一半(eMarketer數據),中國網購市場仍存較大發展空間和潛力。平臺、商家正在將更多的精力轉移至對品牌價值、供應鏈、物流、服務等的強化上,同時通過開拓包括社交+、全球化,以及O2O、眾籌等在內的各種模式,刺激消費。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市場環境中,電子商務、甚至整個互聯網行業成功開辟新藍海,無疑將是調動內需,驅動GDP提升的桎轄之桎。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