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兩項科研成果入選2015年國際物理學十大突破 量子隱形入圍
2015/12/22 8:32:43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世界頂級物理雜志、英國物理學會下屬的《物理世界》公布了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突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陸朝陽等以“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世界頂級物理雜志、英國物理學會下屬的《物理世界》公布了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突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陸朝陽等以“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的研究成果榮登榜首;中國科學院物理所方忠、翁紅明等憑借外爾費米子的先驅性研究入選。
入選“十大突破”后,潘建偉推掉了好幾家媒體的采訪,他想把時間集中在手頭的科研上。事實上,“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已經是潘建偉團隊的研究成果第六次入選《物理世界》評選的年度突破,“今年是第一次沖到了榜首,也是中國科學家的研究首次位列榜首,很有紀念意義。”潘建偉說。
潘建偉把“量子隱形傳態”比作“星際穿越”。1993年,這一科學幻想變成現實,物理學家在理論上證明,對微觀世界的物體而言,借助神奇的“量子糾纏”,可以將物質的未知量子態精確傳送到遙遠地點,而不用傳送物質本身。潘建偉有幸在1997年參加了世界上第一個證明該理論的實驗,單一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變成現實。此后量子隱形傳態先后在包括冷原子、離子阱、超導、量子點和金剛石色芯等諸多物理系統中得以實現,但都僅限于單屬性傳輸。潘建偉舉例,“一個人有身高、體重等多種屬性,但在1997年到2014年這18年間,科學界只能實現傳送或身高、或體重某一種性質,沒有人能傳送哪怕兩種屬性。”
“我們的研究可以看作是量子隱形傳態由一到多的突破,首次證明一個粒子所有的性質在原理上都可以傳輸到遙遠地點,而無需傳輸載體本身。”陸朝陽希望團隊在幾個月內可以實現10個量子的糾纏。“多體、多終端和多自由度的量子隱形傳態作為量子信息處理的基本單元,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網絡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潘建偉介紹,每年入選《物理世界》十大物理學突破的研究,一般有4個特點:研究的根本重要性、知識的重大拓展、理論與實驗的良好結合、引起國際物理學家的共同關注。分析近幾年當選十大突破的研究成果,潘建偉認為,當下,物理學界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量子物理、高能物理和凝聚態三大方向。
“以今年為例,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無漏洞’的貝爾定理并不成立等5項研究都屬于量子物理領域;單電子回旋輻射首次被捕獲、發現五夸克粒子、便攜式核磁共振儀等3項研究屬于高能、天體物理領域;外爾費米子終獲發現、硫化氫創高溫超導新紀錄等研究屬于凝聚態領域。”在潘建偉看來,高能天體物理研究的是宇宙的本源,探究世界從哪里來、往何處去的大問題;凝聚態則集中在超導、半導體這樣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是推動人類技術革命的重要途徑;而量子物理一方面探究物質的本質結構,另一方面則可發展量子通訊、量子計算等實際應用,因而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來源:人民日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