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境進口電商的機會與模式盤點
2015/12/22 8:34:01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進口類跨境電商業務是電商行業最后一塊廣闊的處女地,然而,這塊荒蠻疆域的地形和散布其中的物種錯綜復雜,讓身處其中的人心生迷惑。·進口零售電商市場前景如何?·存在進口類跨境電商業務是電商行業最后一塊廣闊的處女地,然而,這塊荒蠻疆域的地形和散布其中的物種錯綜復雜,讓身處其中的人心生迷惑。
·進口零售電商市場前景如何?
·存在哪些限制因素?
·面臨什么風險?
·行業內有哪些不同的商業模式?
·不同的模式又面對著怎樣的未來?
一、進口零售類電商產業現狀:機遇很大,問題不少
1.市場尚待培育,高速增長可期。
2013年中國進口零售電商744億元的市場規模,與中國電子商務9.4萬億元的整體市場規模和中國跨境電商3.1萬億元的市場規模相比,還只是一個零頭而已。這一情況與目前市場滲透率較低的現狀是相符的。
然而,從2009-2013五年的市場年復合增長率來看,進口零售類電商高達98.7%的年復合增長率把跨境電商和整個電商行業都遠遠拋在了身后。這一趨勢表明,隨著普通消費者對跨境網購認識的逐漸普及和深入,進口零售電商的市場滲透率和市場規模仍會在未來幾年里進一步迅速上升和擴大。
2.海外商品質優價廉是吸引年輕消費群體的主要原因。
需求方面,相關報告顯示,消費者跨境購物動機偏好明顯。在驅動消費者進行跨境網購的因素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品質保證、國內網站、價格便宜。這反應了消費者對商品本身的品質,網站的易用性和購物流程友好程度,跨境價格對比這三項最為關注。在品類偏好方面,集中度也比較高。消費者最熱衷購買的是護膚美妝、嬰幼兒食品、服飾、保健品、電子產品五大類消費品。消費者年齡結構則呈現出明顯的年輕化形態,35歲及以下人群在全部消費者中所占比重超過80%。尤為突出的是,剛剛工作不久的25-30歲人群所占比重接近40%。隨著這部分人群進入收入水平上升期,預計跨境網購市場規模會進一步擴大。
3.跨境供應鏈管理是行業發展受限的關鍵因素。
在運營上,如果無法實現有效的跨境供應鏈管理,消費者利益就難以得到保障,市場就難以做大。目前,跨境供應鏈管理中問題最大的兩個環節是海外供應商管理和跨境物流執行。海外供應商管理上,目前的主要問題是招商難。部分地區性品牌本身產能有限,沒有進入中國市場的打算。對部分國際性品牌而言,開辟跨境零售電商渠道很可能會與其現有的國際代理、渠道布局發生沖突。由于高質量的招商難,很多進口電商平臺對海外貨源的把控力相對較弱。由此而產生的假貨、仿貨現象給整個進口電商行業造成了不小的負面影響。
跨境物流執行上,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兩個:一個是貨物流轉速度;一個是清關優化能力。依靠轉運公司來完成跨境物流環節容易造成供應鏈三流合一的斷裂,這會對貨物的流轉速度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清關優化能力體現在清關時效和關稅控制上,通關速度和關稅預期管理能力不足將會直接讓消費者體驗打折扣。
4.監管政策方向有待系統化明確。
政策動態—“保稅進口”最受關注:2013年起,經由海關總署批準的跨境電商進口試點城市已有8個:上海、廣州、重慶、鄭州、杭州、寧波、深圳、天津。海關總署針對這些試點城市陸續發布了多個進口零售電商政策文件。今年3月,海關總署在通知中對“保稅進口”模式做了規定說明。
在該模式下,進口電商可以提前批量采購以海運/空運方式將商品運至保稅區內的保稅倉免稅備貨,收到消費者訂單后,商品會直接從保稅倉庫經報關報檢后發貨。出倉商品只需繳納相對低廉的行郵稅。用戶在該模式下的購物體驗會更為接近國內網購。近日,海關總署又連續發布了“56號”和“57號”公告,對跨境電商試點業務的實際操作進行了更為細化的規定。
政策方向有待系統化明確:目前,每個試點區域對相關政策的具體操作存在著不一致的情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