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炭落后產能退出成轉型重要抓手 資金用法備受關注
2016/1/7 8:47:29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在淘汰煤炭、鋼鐵行業落后產能中安置下崗失業人員等。有消息稱,該專項資金首期規模可能在300億元人民幣,主要用于退出過剩行業員工社保安置,推動“僵尸企業”退出。在淘汰煤炭、鋼鐵行業落后產能中安置下崗失業人員等。
有消息稱,該專項資金首期規模可能在300億元人民幣,主要用于退出過剩行業員工社保安置,推動“僵尸企業”退出。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設置專項資金安置下崗失業人員,是煤炭落后產能退出機制的重要內容,這意味著煤炭退出機制已經開始逐漸建立并發揮作用。
2015年11月17日,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姜智敏稱已經配合有關部門開展了建立煤礦退出機制的研究,并形成了政策建議初稿,但是并沒有透露政策建議的具體內容。
落后產能退出成轉型重要抓手
經歷了又一年的嚴冬,煤炭行業還是沒有嗅到“春的氣息”。
數據顯示,2015年前10個月,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62%,國有煤炭企業整體由去年盈利300億元轉為虧損223億元。同時,企業應收賬款增加,融資難度加大,資金運轉緊張,減發欠發工資和欠繳社會保險情況上升,行業下行壓力仍然較大。
為改善供需關系,控制煤炭產能不僅是在去年,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也成為了煤炭行業的重要任務。
在2015年12月29日召開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指出,“十三五”期間我國能源發展要瞄準綠色低碳,2016年力爭淘汰落后煤炭落后產能6000萬噸,未來三年內暫停新建煤礦項目審批。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連維良也曾在2016年度全國煤炭交易會上指出解決煤炭行業當前的困難,需要綜合施策,但當前最重要的是改善供求關系,尤其是加強供給側管理。
與此同時,目前我國還有7000多處30萬噸以下的小煤礦,每年的產能為5.7億噸,其中9萬噸/年及以下的5000多處。這些小煤礦生產力水平較低,安全保障程度不高,資源不能充分利用,加劇了煤炭市場的無序競爭,成為此次轉型淘汰的重點對象。
退出機制關系退出效果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理,控制煤炭產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數據顯示,2015年前10個月全國煤炭產量30.5億噸,同比減少1.2億噸,下降3.6%。
然而,這并不是“事實的全部”。
2015年12月12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11月份工業產品產量數據顯示,2015年11月,我國原煤產量為32023萬噸。這意味著,全國原煤產量自2015年7月份以來環比持續小幅上漲。與下游的需求低迷相比,供應端未見明顯減少。
控制產能的效果大打折扣,原因自然不止一個。但是缺乏順暢合理的退出機制是其中不能忽視的一個因素。
山西智誠能源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馬俊華認為,落后煤炭產能退出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退“,在現階段確實缺乏一個好的退出機制,企業退出市場難以得到合理的補償。這也是許多企業為何苦苦支撐的原因所在。
林伯強認為,中國自身的經濟結構特點決定了退出機制顯得尤為必要。因為在我們國家,很多煤炭企業都是國有企業,一方面是他們在國家建設中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企業員工的下崗、分流意味著身份的轉變,所以,盡快建立合理的退出機制十分重要。
資金用法備受關注
一位能源領域專家表示“這錢投得值”。他認為,有了資金的保障,煤炭落后產能的退出將更加順暢。
但是,也有人對這筆專項資金將發揮的作用表示質疑。一位能源產業服務公司的管理人員對本報記者直言:“300億夠嗎?”
事實上,這樣的質疑也并非空虛來風。根據一位原煤炭部的工作人員介紹,在上世紀末煤企破產退出時,人員分流每人3萬元,大家都比較滿意。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要求也水漲船高,幾萬塊錢恐怕難以讓人滿意。
中國煤炭經濟研究院一位研究人員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據他了解,目前這筆專項資金的具體使用方案尚未確定。
林伯強認為,專項資金的來源是在火電上網價格調低后,高耗能行業的銷售電價沒有調整而多出來的利潤。300億元的數額可能是偏向高估值了。但是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地方政府應該還會根據實際情況再有所補貼。
“無論專項資金有多少,合理配置都很關鍵。”林伯強說,煤企從業人員的轉型再就業需要資金保障,專項資金應多用于下崗、分流人員的再就業培訓及安置等。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