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青年報:65.4%受訪者表示家族微信群有助增進感情
2016/2/25 8:47:39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如今,微信群不僅是人們節假日搶紅包的“利器”,更將許久不聯系的親朋好友拉近。很多人春節時期都加入了家族群,和親戚朋友一起搶紅包、話家常、曬各種家庭視頻,讓春節如今,微信群不僅是人們節假日搶紅包的“利器”,更將許久不聯系的親朋好友拉近。很多人春節時期都加入了家族群,和親戚朋友一起搶紅包、話家常、曬各種家庭視頻,讓春節過得有意思了很多。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4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1.9%的受訪者都加入了家族群,70.7%的受訪者表示家族群的主要活動是發搶紅包,65.4%的受訪者認為家族微信群增進了與家人親戚的感情。
81.9%受訪者加入了家族群
周珊珊從小生長在上海,大學畢業后的工作單位離家也很近,與家人親戚見面非常方便。她表示今年除夕夜才加入了家族群。“我是被舅舅拉進去的,群里的氣氛還是很活躍的”。
在北京一所高校讀研究生的李維表示,自己有兩個家族群,一個是大群,里邊幾乎包括了母親這邊的所有親戚。“里面除了我家,還有我兩個姨媽一家,兩個舅舅一家”。此外,他自己還建了一個小家族群,都是同輩。
調查顯示,81.9%的受訪者都加入了家族群,僅18.1%的受訪者沒有加入。另外,55.0%的受訪者會主動建立家族群,25.3%的受訪者直言不會,19.7%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周珊珊坦言不會主動建立家族微信群。“除了離家近,我平時更習慣單線聯系,有些話不想讓更多人看到,在群里會很拘束,而且相互之間年齡差距也比較大,話風不同,一起交流難免尷尬”。
27歲的郭澤凱在北京學習和工作了8年,他的長輩中,除了外公外婆和父母還生活在老家遼寧,其余長輩都已在外地定居,同輩的3個妹妹也在海外留學。“家族微信群對我而言更像一個紐帶,將天南海北的一家人聯系在了一起,我們的交流增加了許多”。
加入家族微信群后,37.7%的受訪者表示與親戚的溝通變多了很多,42.6%的受訪者表示比以前稍微多些。僅13.0%的受訪者直言沒什么變化。
郭澤凱說,家人一年也碰不到一起,因此他的家族群里總是很熱鬧。“親戚出門曬旅行照、妹妹們分享學習近況、長輩們聊家常,都讓我覺得親人仿佛就在身邊”。他80歲的外公學會用微信以后,也經常在群里發照片,“有他自己養的花、做的拿手菜,還有電視里有意思的節目。老爺子覺得新鮮有趣,我們在外看到他高興也覺得放心”。
70.7%受訪者表示家族群的主要活動是發搶紅包
李維表示,家族群里聊得最多的是家長里短。“比如大姨買了新衣服會曬到群里,讓大家評價。雖然不聊什么國家大事,但我覺得非常有意義”。除此之外,過節期間,家族群就主要用來跟長輩要紅包和搶紅包了。“每到過節我們就能‘小賺’一筆。”李維開心地說。
“大家在家族群里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發紅包。搶到紅包后還會發各種‘磕頭跪謝’的表情,有時甚至也玩起‘紅包接龍’,很有意思。”在周珊珊看來,圍觀長輩們發的各種表情包也是一種樂趣,“大家都喜歡發表情,不打字,這種氣氛特別活躍,有一種大家族的感覺”。
在北京經營一家小超市的曾勇已年過半百。他坦言自己的家族微信群就是為了春節“搶紅包”而建立起來的。“大年三十晚上,大家拼速度拼手氣,忙得不亦樂乎,也為家宴增添了新的歡樂。雖然搶到的數目不多,但比得了大紅包的樂趣還要多”。曾勇笑著說,為此他還特意讓女兒給自己轉了幾百元錢,用來在家族群里發紅包。
數據顯示,70.7%的受訪者表示家族群的主要活動是發搶紅包,68.1%的受訪者則在家族群里話家常、聊聊天。其他內容還有:曬家族照片(45.5%),通知家族消息(45.2%),發各類信息鏈接(35.8%),互相提醒近期危險注意事項(23.6%),長輩詢問電腦手機等技術問題(15.7%)等。
65.4%受訪者表示家族群增進了家人親戚之間的感情
郭澤凱表示,家族微信群拉近了親情,也方便了家人之間傳遞消息,讓交流更及時有效。“去年法國發生恐怖襲擊,在巴黎留學的妹妹第一時間在群里向大家報平安,家人同時收到訊息節省了傳遞消息的時間,更避免了多余的擔心”。
曾勇則坦言,自己的父母年紀大了眼神不好,更不懂高科技,沒法參與到群聊里面來,“尤其是在過節的時候,我們在群里搶紅包搶得熱鬧,也玩得開心,圍在父母身邊談心的時間就少了很多,不免冷落了父母”。
家族群的意義何在?65.4%的受訪者表示增進了家人親戚之間的感情;49.6%的受訪者表示感到更安心了,隨時可以了解家人親戚的喜怒哀樂。
其他依次為:仿佛親人就在身邊,工作更有動力了(38.9%),緩解人們在異地他鄉的漂泊感(40.5%),經常被長輩詢問各種個人問題(20.3%)。也有9.8%的受訪者感到尷尬,因為“大家都說自己不說不合適”。
受訪者中,00后占1.1%,90后占24.0%,80后占48.3%,70后占20.0%,60后占5.3%,60前占1.3%。男性、女性各占50.0%。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