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米市場“失靈” 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
2016/2/26 9:03:26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當前國內玉米流通出現了極端復雜的情況,出現了市場失靈和供求失衡的嚴重問題。市場失靈表現為:經營者參與市場經營的積極性降低,社會庫存降至非常低的水平,市場調節供當前國內玉米流通出現了極端復雜的情況,出現了市場失靈和供求失衡的嚴重問題。市場失靈表現為:經營者參與市場經營的積極性降低,社會庫存降至非常低的水平,市場調節供求的力量嚴重不足;供求失衡表現為:政策性收購在保護農民利益的同時,也加重了市場供求失衡,僅僅4年時間,就積聚了超出國內一年消費所需的玉米供給。
市場“失靈”
亞當·斯密在240年前出版的《國富論》中指出,家庭和企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它們仿佛被一只“看不見的手”所指引,并導致了合意的市場結果。
盡管市場有著偉大的作用,但也有失靈的時候,不能使資源得到有效的配置,無法實現平等的目標。為此需要政府制定良好的政策,以糾正市場失靈。
糧食市場和工業品市場相比真的特殊,天氣因素的變化常常會引發大的行情波動,供給變化導致價格漲跌。此時聽任“看不見之手”自發調整,保障社會穩定的食物供給就可能出現嚴重問題。
中國歷史上就有著在市場失靈時對糧食市場進行干預的實踐,先人們通過“糴糶之法”,消除市場可能出現的大波動。
我國《農業法》也規定:在糧食市場價格過低時,國務院可以決定對部分糧食品種實行保護價制度。保護價應當根據有利于保護農民利益、穩定糧食生產的原則確定。農民按保護價制度出售糧食,國家委托的收購單位不得拒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導致玉米傳統消費強勁增長和玉米深加工產能快速增加,在很長時間里,國內玉米供給呈現偏緊狀態。
2010年時為了抑制國內玉米價格上漲,國家甚至運用了當時可以動用的中央儲備玉米庫存,供應國內市場,努力保證國內市場穩定。
在玉米供給總體偏緊的背景下,針對市場出現的階段性波動導致的玉米出售難問題,為了保護生產者利益,調動生產積極性,國家在東北主產區實行了臨時存儲收購,通過對收購環節進行干預,調節市場供求,改變市場預期,糾正市場失靈。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為了減輕對國內經濟的沖擊,國家實施了4萬億投資計劃,其間國內玉米深加工產能得以擴張,玉米深加工需求階段性大增。
當這種并非最終消費拉動的需求增長消失之后,國內經濟發展表現出了新的特點,國內玉米消費也有了新的變化。2012年秋糧上市之后,國內供給由緊轉松,供給壓力不斷積聚,玉米市場進入新常態。
今年春節時,回山東的群友說,親戚家種了200多畝玉米,還未出售;回河北的群友說,回去問了種玉米的鄉親,沒有一個說已經把玉米賣了的,都覺得價格太便宜了,這讓他感到震驚!東北玉米價格因被國家臨儲收購拉升至高位,照理說華北玉米需求應該相對旺盛,為什么距離秋糧上市已經5個月了,華北農民手中的存糧還是這么多?節前到河北和山東等地看過市場,發現華北地區玉米市場與往年最大的不同就是,貿易環節存糧幾乎處于歸零的狀態。
筆者走訪了幾家以往玉米貿易活動開展得非�;钴S的糧食企業發現,2015/2016年度這些企業都沒有收購玉米。其理由:一是天氣影響玉米降水,水分降不下來,沒辦法開展大規模的存儲性收購;二是后市預期明顯看空,現在不收購,是為了有效規避市場風險。
玉米供大于求形勢已經明朗,失衡程度已經非常嚴重,又明確將會實行市場定價,于是應了那句老話:“商品少了多渠道,商品多了少渠道。”在東北主產區,玉米都流向了承擔臨時存儲收購任務的倉庫;在華北地區,貿易商減少經營活動或是干脆不收,玉米更多地留在了農民手中,收購環節的市場失靈了。預知未來玉米價格還會下跌,貿易商當然需要將庫存降至最低或是選擇“冬眠”,以規避市場變化過程出現的風險。
在東北主產區玉米過多地集中于國家收購、市場化收購大規模下降的同時,華北地區玉米收購活動也沒有因為國家在東北地區大量收購政策性玉米而變得活躍,國內供求失衡的矛盾愈加嚴重。
供求失衡
國內玉米供給偏緊時,國家針對市場的短期波動,做出在東北玉米主產區開展臨時存儲收購的政策安排,以保護玉米生產積極性。
事實證明,臨時存儲收購政策穩定和促進了國內玉米生產,保持了國內市場的基本穩定,明顯減弱了全球糧食市場暴漲對國內市場的影響。
2012年之后,全球谷物供求變化,價格大幅度下跌,國內玉米市場供給也不緊了,僅用了短短4年的時間,就收購存儲了相當于1年產量的玉米庫存。
有人將玉米市場供求嚴重失衡完全歸咎于國家臨儲收購政策,筆者認為過于偏頗。糧食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非常復雜,糧食政策的調整,涉及處于社會弱勢地位的眾多農民利益,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加之我國糧食產量雖然實現連續增長,但生產的基礎并不穩固,調整糧食政策,慎重周全十分必要。
現行的玉米政策需要調整完善,要積極推進玉米價格改革,完善玉米收儲措施。2015年秋收玉米上市后,東北臨時存儲玉米收購價格下調了10%,向市場發出了改革的信號。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價格改革和政策完善的思路———“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玉米價格由市場供求決定,建立生產者補貼制度。國內玉米市場實現再平衡,要解決增量和存量兩大矛盾,從當前面對的形勢看,這兩大矛盾解決起來都不容易。
供大于求情況下,價格由市場決定,價格必然大跌,價格變化涉及眾多農民利益,因此調減玉米產量的難度,可能比促進玉米增產的難度還要大。
當前國內玉米市場失衡的程度遠超預料,已經形成了龐大的超量庫存。為此,2016年一定要下決心積極推進玉米生產結構調整,力爭不再增加新的玉米庫存,同時也要努力減少谷物進口給國內市場再平衡帶來的負面影響。
國內玉米供求失衡的程度已經遠遠超過流通領域的調節能力,不能再強調通過存儲維持市場的運轉了,因為那會帶來更大的損失和更困難的局面,一定要堅決地推進玉米供給側改革。
自2012年秋糧上市之后,我國糧食市場便進入了新的供求周期,國內糧食市場發生了新變化。
這次的市場周期性變化與上世紀90年代后期的市場表現類似,只是所處的國際環境更為復雜,積聚的矛盾更集中,實現再平衡的代價更大,需要的時間可能更長,實現調整需要付出更積極的努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