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進口奶算筆賬:價格到中國漲了10倍
2016/2/29 8:43:3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隨著液態奶進口量的加大,消費者也逐漸發現從原產地到中國市場,進口液態奶的售價悄然翻了幾倍。近日有消費者反映,在澳大利亞折合人民幣不到10元的液態奶,漂洋過海進隨著液態奶進口量的加大,消費者也逐漸發現從原產地到中國市場,進口液態奶的售價悄然翻了幾倍。近日有消費者反映,在澳大利亞折合人民幣不到10元的液態奶,漂洋過海進入中國市場后價格高出10倍,這讓消費者著實驚訝。記者調查發現,液態奶進入中國市場需要承擔運費、保險費、關稅、增值稅、港口及進口手續費等一系列費用,價格翻一倍才能基本保證不虧本,然而價格翻出好幾倍的背后,卻是進口代理商的高定價行為,進口牛奶的代理利潤相當可觀。
價格相差10倍
進口產品價格普遍比國內本地生產和原產地產品的定價都要貴是很多人的共識,但是在一盒牛奶上價格卻出現幾元到幾十元不等的差距,讓很多消費者摸不著頭腦。以一盒產自澳大利亞a2巴氏殺菌全脂鮮奶1升裝產品為例,在電商平臺上售價59元,而在超市柜臺上同樣產品的售價為65元。一位來自澳大利亞的消費者反映:“價格漲了近10倍。”他進而指出,在澳大利亞本地,同一款產品2升裝的定價還不到10元。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另一位消費者身上,從法國回來的一位消費者反映,在法國家樂福超市購買一盒1升裝當地品牌牛奶,價格僅為0.8歐元,這個價格與國內超市出售的同類產品相比,后者是前者的3倍。
給進口奶算筆賬
在很多人看來,進口產品價格高是較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事情,畢竟從原產地到中國,一盒進口牛奶經過了長途跋涉,成本也隨之提高,但是成本究竟能提高多少?進入中國市場后,價格定在哪個區間才算合理呢?
有業內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目前很多進口奶都是通過代理商來獲得進入中國市場的資質,而海外運輸是產品要完成的第一步,根據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其運輸時間不同,牛奶的到岸時間也不盡相同。歐美國家的運輸時間大概為35-45天,新西蘭為28天左右,澳大利亞為25天左右,而中國臺灣地區只需3天左右。漂洋過海的牛奶被送到港口后,要經過一系列復雜的通關流程,完成這些后,再經過各層級經銷商之手,才能最終被擺在超市貨架上。
該人士也給北京商報記者算了一筆賬:在以上所提到的過程中會產生購貨成本、運費、保險費、關稅、增值稅、港口及進口手續費以及在此過程中發生的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等一系列費用。假設一盒牛奶的關稅完稅價格即到岸價為10元,要上繳15%的關稅和17%的增值稅,兩項加起來多出3.2元,再加上不能統一量化計算的運輸費、報關費、標簽費、手續費等,其產品成本會提高到15-17元。而這個成本中并沒有計算分銷商、超市等中間環節的利潤空間。若加上分銷商的提價以及超市進場費等一系列費用,成本就會變得更高。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