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動醫療的核心:得醫生者得天下
2016/3/2 8:44:42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在掛號、問診、醫藥電商等以醫患關系為主導的移動醫療苦尋盈利模式之際,王昶另辟蹊徑,從醫生這個群體出發,創辦了移動會議平臺YaYa醫師。中國大約有300萬名執業在掛號、問診、醫藥電商等以醫患關系為主導的移動醫療苦尋盈利模式之際,王昶另辟蹊徑,從醫生這個群體出發,創辦了移動會議平臺YaYa醫師。
中國大約有300萬名執業醫生,在王昶看來,獲得醫生才是攻陷移動醫療的第一步。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臨床醫生是傳統醫藥行業的核心,同樣也應是移動醫療的核心,有足夠多的醫生才會有足夠的想象空間。”
抓醫生資源
作為一名在醫藥界工作20年的前輩,王昶談及移動醫療時感嘆,“從前我們做醫藥銷售,講究用藥教育,引導醫藥核心;到了移動醫療,如何引導醫生是最值得考慮的問題。”
如何引導醫生呢?王昶選擇從“醫生是終身學習的職業”來切入,他從2012年開始成立公司,2013年YaYa醫師上線,通過非視頻的在線會議技術,給醫生提供一個開展學術會議的平臺,現在已經獲得60萬醫生用戶和上千家醫療機構,并且獲得A輪同創偉業的融資。
學術會議,是醫生群體內一種常見的學習交流平臺,也是進行繼續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接受培訓、進行交流,了解新的技術、產品,是醫生參加學術會議的主要目的。承辦的單位一般是學會、醫院、基層衛計委、藥廠。
“過去,這些會議100~300人已經算是大規模,如果一場千人參加的會議,會議費用就要到100萬~200萬元。并且受地域、工作沖突等原因往往很難覆蓋到多數醫生。”王昶對記者表示,通過互聯網,各市縣鄉層級的醫生都能很便捷地參與到這些學術會議中。
在會議主辦單位看來,這是一宗劃算的“生意”。中國大約有16萬個藥品品規(含原料藥),大部分是仿制藥,市面流通的量大約是3萬個品規,有八成以上來自醫院處方藥品銷售。但一家三級醫院原則上不會超過2000種藥品,且有“一品兩規”(同一通用名稱藥品的品種,注射劑型和口服劑型各不得超過2種,處方組成類同的復方制劑1~2種。)的銷售限制。
在醫藥行業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后,由于二三級醫院的銷售飽和,藥企業績增長乏力,迫切需要開拓新的渠道,藥企把目光聚焦到銷售渠道下沉。而在傳統醫藥推廣模式中,大多數藥企能夠觸及到的也就是二級以上的醫院。
據統計,中國近300萬執業醫師中,約190萬分布在基層醫療機構。他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高,大多未接受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臨床診療能力相對較弱。而由于各方面限制,他們很難接觸到先進的診療手段及用藥知識。
如何提高基層醫生的診療和用藥水平,這是協會、政府努力的方向,他們承擔了這部分的教育工作,而運用互聯網的手段,恰好很容易連接起基層醫生。王昶表示,“這些承擔培訓工作的組織機構在使用中對YaYa醫師認可度很高,互聯網的模式極大提高了他們的培訓組織效率。”
醫生站也開始打醫生的主意,號稱上市一個月裝機量就突破20萬。醫生站創始人陳奇銳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中國醫生特別需要做好醫學繼續教育,但醫生的終生學習在中國解決得很差,這影響到中國的醫療質量,所以我們才干這個。
曾經在醫藥電商中名列第一的七樂康也開始關注到這個“金礦”,七樂康最近推出一款名為“大白云診”的APP軟件,專門針對醫生群體,解決醫患中的復診問題,建立患者管理機制。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