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互聯網巨頭爭相砸錢進好萊塢 圖啥?
2016/3/30 8:58:49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經歷了2月國產賀歲檔,3月的國內電影市場再次屬于好萊塢,從《神戰:權力之眼》到《荒野獵人》,各個機構的票房統計顯示,好萊塢大片占領了3月的眼球。出人意料的是,經歷了2月國產賀歲檔,3月的國內電影市場再次屬于好萊塢,從《神戰:權力之眼》到《荒野獵人》,各個機構的票房統計顯示,好萊塢大片占領了3月的眼球。
出人意料的是,這些“洋氣十足”的外國片背后,背后有不少中國公司的資本投入。
奧飛動漫在14年斥資6000萬美元參投了《荒野獵人》、《刺客信條》、《細胞分裂》,隨著小李子的獲獎,奧飛的國際戰略到了收割期。
但樂視影業聯合美國獅門影業投資出品的好萊塢特效魔幻動作片《神戰:權力之眼》卻效果一般,上映15天僅收獲了2.29億票房;而此前華人文化力推的首部中美合拍動畫電影《功夫熊貓3》雖然成績尚可,但也并未創造票房奇跡。可見出海鍍金并沒有那么容易。
阿里影業、樂視影業、萬達、華誼……中國影業玩家紛紛出資海外,學習經驗技術、引入國際化IP是他們的如意算盤。然而電影行業巨大的風險,稍有不慎則可能血本無歸。中國公司砸錢走出國門投向好萊塢,能帶來的真正回報到底是什么?
“出海熱”今年將全面爆發
《荒野獵人》和《神戰:權力之眼》只是給今年的中國投資外國片開了個頭。接下來,阿里影業投資的金秀賢新作《REAL》,樂視影業簽約導演張藝謀的好萊塢巨制《長城》,博納影業攜手好萊塢studio8以及索尼電影公司,投資并參與制作李安導演的新片《比利?林恩漫長的中場休息》等等都將與觀眾見面。
事實上,這是中國電影公司前些年趁著資本和互聯網浪潮時布局而應有的結果。
布局最早的要數“財大氣粗”的萬達。2012年萬達就以26億美元并購全球第二大院線集團AMC。2014年8月,萬達又宣布將投入12億美元發展其在好萊塢的影視業務,并中標了一塊位于比弗利山莊的地塊,用于建設其美國娛樂業務的總部。
而互聯網公司因為在用戶宣傳上的先天優勢,開展電影業務起來如魚得水。
最先打出國際化旗號的互聯網影業是樂視。2014年10月,樂視影業以2億美元的戰略基金在洛杉磯成立子公司,用來開辟好萊塢市場。事實上,樂視影業早在2013年就發布了中美電影產業合作戰略,其中就包含設立北美分部、洛杉磯子公司,以及成立中美合資電影視覺知識產權研發機構。除此之外,還包括中美合拍影片制作,為好萊塢6大影業公司影片提供中國市場服務,中美合作電影衍生品開發銷售等業務或服務。不過到目前位置尚未能看到樂視影業在海外布局的直接成果。
比較年輕的是阿里影業,去年互聯網影業公司風頭占盡,背靠阿里的阿里影業也不例外。阿里影業投資《碟中諜5:神秘國度》,并且成為該片的官方宣傳合作伙伴。同時,阿里影業和派拉蒙還在該片的票務和衍生品領域展開合作。
阿里影業在電影制片方面,非常明確地走國際化。目前來看,阿里影業做的大電影基本都是國際化大電影,而國際化大電影有幾個特征:國際化的人才、國際先進的技術、國際化的IP。這是阿里影業和別人非常不一樣的地方。
阿里影業CEO張強曾告訴騰訊科技,要通過與外國的合作去培養新一代的中國的人才,這是阿里影業在內容方面的布局。而手握互聯網砝碼的阿里影業也是外國影片進入中國市場所需要的。
除此之外,中國影視制作公司“完美環球”也引起了業界關注。完美環球斥資2.5億美元,獲得環球影業旗下大多數電影至多25%的權益。其將在未來五年中向至多50部由好萊塢歷史悠久的影業公司“環球影業”制作的電影投資。
花這么多錢能獲得什么?
這股出海潮一時間澎湃洶涌難以平息,但中國電影行業確需要冷靜下來思考,花這么多錢究竟能獲得什么?
吸金能力超強的國際化IP是中國公司眼饞的。近幾年國內IP價格高漲,優質IP名各有主,而堅信“IP就是觀眾”的很多電影人也愿意押注,《刺客信條》等游戲IP、《功夫熊貓》等迪士尼動畫人物IP都是國內公司追捧的對象。
不過,中國土豪或許還有另一層打算。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資本故事定能助力其在國內資本市場的發展。以樂視為例,樂視影業并入到樂視之后,需要有新的資本故事為樂視網的估值增加籌碼,樂視影業進軍好萊塢也是一個很好的資本故事。而也有人猜測,萬達大手筆收購美國電影或源于“去地產化”以及如何抬升股價的焦慮。與好萊塢強強聯手的消息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反映在股價上。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通過與好萊塢的合作深入了解其工業化標準體系,讓中國電影人才在一次次合拍、合作中得到鍛煉。中國影業資本與其一開始就想著要去通過商業模式與好萊塢扳手腕或者顛覆好萊塢的模式,不如先沉下心來,爭取更深度的產業鏈參與。創意的內容,工業化的電影生產體系與精良特效制作出品的優質產品,國際化的人才儲備,這些是本質的核心能力,也是提升電影產業無法避開的。
但必須要注意的是,好萊塢電影很多時候需要的只是中國的資金和宣發渠道,而這些需求,通過資本層面的合作即可達成,無需進行到拍攝層面。這種情況下,中國電影想要學習外國核心技術的想法就打了水漂。在國際市場,電影并不是特別賺錢的生意,很多影片甚至不賺錢。再加上外國影片要想進入中國市場,通過合作就可以,不一定會涉及合拍。
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在本月接受騰訊科技專訪時也表示出對國際化的擔憂。
“我覺得不一定通過投資、合作的方式去學習,也有很多別的方式可以學習到西方制作方法、理念,另外一方面,很多東西你根本學不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文化差異、觀眾偏好等等這些都是屬于國內電影公司學不到,或者學了也沒有用的領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Uber CEO卡蘭尼克:盡可能推遲上市時間
- 下一篇:刷臉支付未來能普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