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我國銀行業市場狀況及格局分析
2016/4/6 10:46:55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一) 概述產業信息網發布的《2016-2022年中國銀行業全景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顯示: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迅猛,呈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和進出口總額分別為 568,8(一) 概述
產業信息網發布的《2016-2022年中國銀行業全景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顯示: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迅猛,呈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和進出口總額分別為 568,845 億元和264,334 億元。在 2008 年至2014年間我國 GDP 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10.25%。作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010-2014年我國銀行業資產情況
下表為 2008年至 2014年我國GDP、人均 GDP 和進出口總額情況:
項目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GDP(億元)316,752345,629408,903484,124534,123588,019568,845人均 GDP(元)23,91225,96330,56736,01839,54443,32046,629進出口總額(億元)179,921150,648201,722236,402244,160258,169264,334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作為我國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銀行業是我國投融資體系的基礎,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 2013年全年社會融資規模為17.32萬億元。其中,本外幣各類貸款社會融資規模共計 9.48 萬億元,占整個社會融資總規模的54.73%。
近年來,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推動了銀行業的快速發展。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截至 2014 年 12 月 31 日,我國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貸款余額分別為117.37萬億元和86.79 萬億元,在2007年至 2014年間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為16.57%和 17.68%。下表為 2007 年至 2013 年我國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情況:
單位:億元
項目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年均復合增長率(2008-2014)各項存款余額478,444612,006733,382826,701943,1021,070,581,173,73516.13%其中:企業存款164,386224,357252,960306,327345,124380,070591,06923.77%儲蓄存款221,503264,761307,166333,955410,201465,437489,79814.14%各項貸款余額320,049425,596 50509,226581,893672,875766,327867,86818.09%其中:短期貸款128,571151,353171,237217,480268,152311,772336,37117.39%中長期貸款164,160235,579305,127333,746363,894410,346471,81819.24%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小微企業信貸、涉農信貸呈現供求兩旺。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2014 年全國銀行金融機構的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5.46 萬億元,同比增長 15.5%,增速比上年末高1.3 個百分點,增速分別比同期大、中型企業貸款增速高 6.1 個和 4.8 個百分點,高于各項貸款增速1.9 個百分點;2014年主要金融機構及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城市信用社、村鎮銀行、財務公司本外幣農村貸款余額 19.44 萬億元,同比增長12.4%。
貸款總額
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帶動個人金融產品和服務需求的持續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5 年我國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個人消費貸款余額為 2.2萬億,2014年為15.37 萬億,2005-2014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24.11%,增長顯著。
加入 WTO以來,我國遵循承諾開放市場準入,外資銀行紛紛搶灘國內市場,使得我國銀行業市場的內、外部競爭變得異常激烈,國內商業銀行的經營環境已發生重大變化。國內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型銀行,采取差異化的經營戰略,避開已過度競爭的城市、大企業等市場,運用獨特眼光選擇農村、中小企業等尚待開發的銀行服務市場,是其迅速提升核心競爭力、獲取豐厚盈利的有效途徑。
2013年,金融改革呼聲漸高,與銀行業息息相關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加速。2013年7月19日,人民銀行宣布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措施,包括放開貸款利率下限,取消票據貼現利率管制,對農信社放開貸款利率上限,同時維持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浮動區間不變。取消貸款利率下限后,銀行將加大中小企業融資成本以平衡收益,或將加劇企業貸款利率的兩極分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的要求。2015年10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這標志著我國利率管制基本放開,金融市場主體可按照市場化的原則自主協商確定各類金融產品定價。
(二) 國內商業銀行市場格局
根據銀監會統計,2014年末國內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情況如下:
單位:億元
機構總資產總負債所有者權益金額占比金額占比金額占比大型商業銀行①673,05140.02%620,71139.81%52,34042.75%股份制商業銀行②310,89718.49%291,76318.71%19,13415.63%城市商業銀行180,84210.75%168,37210.80%12,47010.18%農村金融機構③221,24313.16%204,90513.14%16,33813.34%其他類金融機構④295,57717.58%273,42517.54%22,15218.09%合計1,681,611100.00%1,559,175100.00%122,436100.00%數據來源:銀監會2014年年度統計信息
注:①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
②包括中信銀行、中國光大銀行、華夏銀行、廣發銀行、平安銀行(與原深圳發展銀行合并)、招商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興業銀行、中國民生銀行、恒豐銀行、浙商銀行和渤海銀行;
③包括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
④其包括政策性銀行及國家開發銀行、外資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郵政儲蓄銀行 大型商業銀行:自成立以來,大型商業銀行一直是國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融資的主要來源。截至2014年末,大型商業銀行的總資產占國內銀行機構總資產的40.02%。
股份制商業銀行:截至2014年末,國內共有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均獲得在全國范圍內經營銀行業務的資質,其總資產占國內銀行機構總資產的18.49%。
城市商業銀行:截至2014年末,城市商業銀行總資產占國內銀行機構總資產的10.49%。傳統上城市商業銀行的業務僅限于在當地城市中經營,近年來,隨著政府對銀行業監管理念的轉變,銀監會出臺了《城市商業銀行異地分支機構管理辦法》,允許部分城市商業銀行在符合監管要求的前提下,實現跨區經營。農村商業銀行:2014年,農村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和家數呈現了爆發性增長,截至2014年末,農村商業銀行的總家數由2013年末的468家增加至665家。
農村商業銀行前身為農村信用社。1996 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務院關于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國發[1996]33 號)確立了“建立和完善以合作金融為基礎,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協作的農村金融體系”的指導思想,同時決定農村信用社與中國農業銀行脫離隸屬關系,并且提出在城鄉一體化程度較高的地區組建農村合作銀行。
2010-2014年我國農村商業銀行數量變化情況(單位:家)
2001 年,為進一步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人民銀行下發《關于在江蘇省試點組建農村商業銀行的批復》[銀復(2001)60號],選擇地方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江蘇省常熟市、張家港市、江陰市率先進行地方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改革試點,批準上述3個地區在原農村信用聯社基礎上,由農戶、個體工商戶、各類企業和其它經濟組織自愿出資入股,分別改制設立為 3 家農村商業銀行。2003 年,在前期農村金融改革試點的基礎上,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于印發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的通知》(國發[2003]15 號),按照“因地制宜、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原則,推進各地的農村信用社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產權模式。根據上述文件精神,2004 年起陸續組建了江蘇吳江、江蘇昆山、上海、北京、深圳等農村商業銀行。經銀監會批準,農村商業銀行可經營《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規定的部分或全部業務。
2004 年 6 月 5 日,國務院下發《關于明確對農村信用社監督管理職責分工指導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4]48 號),明確了“國家宏觀調控、加強監管,省級政府依法管理、落實責任”的監管原則,建立省級政府、信用社省級管理機構、銀監會、人民銀行分工合作,對農村金融機構的新監管體系。
農村商業銀行作為農村金融改革的產物,憑借其靈活的管理體制、高效的業務流程、規范的公司治理等優勢,扎根農村市場,開拓經營,成為農村金融市場的領跑者。2013 年,農村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和家數呈現了爆發性增長,截至2013年末,農村商業銀行的總家數由2012年末的337家增加至468家。截至2014年末,農村金融機構總資產占國內銀行機構總資產的 13.16%。
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不斷發展、農村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國家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投入的不斷增加,農村商業銀行憑借體制及在客戶市場的優勢,在農村金融領域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