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玉米種子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淺析
2016/7/15 10:54:14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玉米是我國產量僅次于小麥的主要糧食作物,其種植面積和產量居秋糧作物之首。在我國現有的耕地中,玉米面積約占耕地面積的1/5,玉米總產量約占糧食總產量的25%以上,2013年玉米種植面積在3600萬公頃以上。玉米同時又是重要的飼料作物,還是食品玉米是我國產量僅次于小麥的主要糧食作物,其種植面積和產量居秋糧作物之首。在我國現有的耕地中,玉米面積約占耕地面積的1/5,玉米總產量約占糧食總產量的25%以上,2013年玉米種植面積在3600萬公頃以上。玉米同時又是重要的飼料作物,還是食品、化工、燃料、醫藥等行業的重要原料,因此玉米對人們的日常生活非常重要。而發展玉米生產,種子是基礎。玉米雜交種子是我國商品化率最高、市場份額最大的農作物種子,玉米種業的發展對我國種業甚至是糧食生產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2013年市場規模增長的292.62億元,占我國種業市場規模的43.8%,總體規模接近2004年6倍,十年期間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了20.93%,增長非常迅速。
2004-2015年中國玉米產量及期末庫存(百萬噸)
一、我國玉米種子行業發展情況分析
1、中國玉米種植面積及產量變化
近年來我國玉米種植面積保持較為穩定的增長水平。在2004年我國玉米種植面積為2500萬公頃以上,產量約為1.3億噸。至2013年,我國玉米的種植面積達到3600萬公頃以上,產量達到約2.2億噸。十年時間我國玉米種植面積增長了34.66%,產量增長了67.70%。產量的增長遠大于種植面積的增長,這與雜交玉米新品種推廣、種子管理部門質量監控、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新技術的不斷提升有關。
2008—2015年中國玉米種植面積及產量情況
2、玉米種子市場規模快速增長
近年來,我國玉米種子產業的市場規模實現了快速增長。由于玉米種子的商品化率達到98%,種植面積的增加對玉米種子需求有直接的拉動作用,玉米種子市場需求量與種植面積成正比,通常每公頃需要玉米種子22.5-30公斤。隨著雜交玉米新品種研發的不斷推進,玉米種子科技含量不斷提升。雖然品種的選育、改良及生產成本的增加導致種子價格有所提高,也使每畝種子費用增加;但是,消費市場(口糧、飼料原料、工業原料)的擴大增加了對玉米的需求,從而拉動了玉米種業的發展。
2004年,我國玉米種子產業的市場規模僅為52.90億元,2013年市場規模增長的292.62億元,占我國種業市場規模的43.8%,總體規模接近2004年6倍,十年期間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了20.93%,增長非常迅速。
3、中國玉米種子產量情況
從我國玉米雜交種的生產總量上來看,2006年達到16.2億公斤的歷史高位,2007年國內玉米種子市場供過于求的局面較為嚴重。2013年,我國玉米種子制種面積為382萬畝左右,可供應的玉米種子產量為13.6億公斤。
4、我國玉米種子主要生產區域分析
從玉米分區域的制種產量分析,我國目前玉米三大制種基地為:東北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華北地區(河北、山西、內蒙)以及西北地區(甘肅、寧夏、陜西,新疆)。其中制種面積最大的為甘肅、寧夏、新疆,制種面積約占全國制種面積的64.1%;玉米種子產量最大的為甘肅、寧夏,兩省產量就占全國玉米種子產量的71.3%。目前,我國玉米種子市場逐漸形成了大流通和大市場的格局。
5、我國玉米種子供需平衡分析
從供需端分析,我國玉米種子供需過剩已成常態。自2004年開始,我國玉米種子需種量為8.2億公斤,供種量為12.5億公斤,供量遠大于需求量。2013年全國雜交玉米種子制種面積382萬畝,產種量13.6億公斤,有效庫存10億公斤,2014年可供種23.6億公斤,預計玉米種植面積5.5億畝,需種量11.5億公斤,余種量約12.1億公斤左右。但玉米種子供需仍存在較大的區域性和品種的差異性,在玉米種子供給不多的西南地區,由于生態氣候特殊,對品種的適應性和抗性要求很高,對路的雜交玉米品種需求量仍然較大,因此該地區的雜交玉米種子市場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6、玉米種子價格分析
近年來,我國雜交玉米種子的市場零售價保持上揚趨勢,主要原因包括:1)近年來人工及原料成本等因素上漲,使制種成本增加推動價格不斷上揚;2)隨著制種技術不斷提高,種子品質的提高造就高種子價值;3)糧食臨時收儲價格和最低糧價保護價格的提高使糧食價格對種子價格的支撐作用加強。
二、玉米種子行業主要發展趨勢
1、行業兼并重組,集中度逐步提升
在發達國家,由于長期的競爭,企業不斷的并購重組,種子行業已經形成了寡頭壟斷的格局,少數幾家大的種子集團壟斷了世界種子行業的大部分市場。行業的集中一方面有利于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產品優勢互補和提高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發揮種業集團公司的規模優勢。
我國種子企業數量眾多、規模不大且呈無序競爭的格局。《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實施前,注冊資本3000萬以下的企業數量達到8200多家。《管理辦法》實施后,行業兼并重組行為加劇,部分資本實力小的企業得到整合,3000萬以下的企業數量減少至5300多家。由于玉米種子品種研發壁壘高,培育周期長,兼并重組方式有利于有資金實力的企業迅速獲取優良品種權;兼并重組也有利于企業強強結合,整合研發優勢,搶占市場份額,同時行業的整合有利于發揮種業與其他行業的協同效應,促進產業鏈的整合,提升行業整體實力。
2、科技和人才逐漸成為行業競爭的焦點
種業經營最核心的就是品種。優良品種是所有種業公司最重視的資源,品種的開發是種子企業的第一核心競爭力,任何一個種子企業沒有好的品種,就很難經營長久。而新品種獲取要依靠育種科研,依托于購買或其他形式的聯合、委托開發并不是長久之計。對于玉米種子企業來講,自我研發成為出品種的第一要素,其次是營銷網絡。而自我研發的能力決定了自我選育品種的優劣和多寡,因此企業的研發技術實力、新品種獲取能力將是未來企業競爭的核心。
人才是企業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企業的競爭最根本的是知識的競爭,而知識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掌握知識的人才的競爭,種子企業也不例外。一方面,企業需要大批科研人才,即育種專業技術人才,這是把科技物化為生產力的重要因素,是提高種子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發展后勁的關鍵。另一方面,還需要優秀的企業管理人才——種業企業家,即具有企業創新管理理念、能夠根據企業內外環境適時整合企業資源、積極推動企業經營管理、組織機構、管理制度的創新、有效實現企業經營管理目標的企業管理人才。
3、行業發展與監管更加市場化
近年來國家對種業研發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支持,包括發改委啟動“生物育種和產業化”的專項,扶持41家企業開展生物育種與產業化;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出臺了關于扶持“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的減免稅政策;農業部修訂了《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大幅提高了種子企業的準入門檻等。這一系列政策的實施大力促進了企業研發的積極性,科研院所雖牢牢占據品種話語權,但市場研發主體向企業推進的態勢日益明顯,行業發展更加市場化。
品種審定是新品種進入市場推廣所必須經過的法定程序,過審級別(省級審定、國家級審定)決定了品種未來的推廣范圍和效果。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品種審定程序復雜,耗時長。2014年5月26日發布的《國家級水稻玉米品種審定綠色通道試驗指南(試行)》指明,注冊資本1億元以上企業的自育品種滿足區域試驗、生產試驗承擔單位具備獨立法人資格,具有相應的試驗用地、儀器設備、技術人員的條件下,試用品種審定綠色通道,可自行安排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國審時間將縮短一半,持續2-3年,科研投入的商品化率有望大幅提高。因此該政策實施后,審定程序由繁入簡,審定效率提高,我國玉米品種的審定在不斷向市場化邁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