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中國大豆產量及種植面積分析
2016/8/5 10:50:01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為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堅持市場定價原則,政府從2014年啟動東北和內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同年11月財政部發布了《關于大豆目標價格補貼的指導意見》,對內蒙古和東北三省大豆種植戶實行目標價格補貼。指導意見規定具體補為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堅持市場定價原則,政府從2014年啟動東北和內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同年11月財政部發布了《關于大豆目標價格補貼的指導意見》,對內蒙古和東北三省大豆種植戶實行目標價格補貼。指導意見規定具體補貼方式由省(區)自主決定,如黑龍江首先確定全省每畝平均補助標準,然后依據實際種植面積進行撥付發放補助。目標價格按照生產成本加基本收益制定,定為4800元/噸,當大豆實際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國家對農民進行補貼,否則不補貼。政策出臺的目標是提高內蒙與東北三省大豆優勢產區對大豆種植的積極性,保護農民的同時避免扭曲市場價格、影響下游加工企業的利潤,目標價單噸4800元高于2012年、2013年單噸4600元收購價。
大豆直補政策并未導致大豆價格急跌
取消臨儲后,國內大豆價格如期出現下跌,但價差迅速穩定在2200元/噸左右的水平。這是因為國產大豆的食品用途占80%以上,與需求量持續增長的壓榨用途分隔開來,并不能被進口大豆完全替代。這個價差也是非轉基因溢價的體現。
就種植面積而言,受進口大豆沖擊,大豆種植利潤不如水稻、玉米,連續多年的國產大豆臨儲收購政策也沒有刺激農戶更多地種植大豆,反而導致國產大豆產業的不斷萎縮。取消臨儲后,并沒有如希望的扶持東北大豆產業,2015年種植面積和產量進一步下滑。
2006-2015年中國大豆種植面積及產量
大豆直補后東北種植結構變化
理論上,取消臨儲后國內價格應該與國際價格開始接軌,然而我們在大豆上并沒明顯看到這個現象。總體來說大豆直補實施之后政策效果平平,部分是操作層面的原因,如補貼對象及款項初期較難落到實處等;但我們認為更為重要的原因在于,競爭作物的玉米收益仍居高不下,在黑龍江主產區,算上補貼后大豆的畝均收益仍不足百元(甚至虧損),與2000元/噸玉米收購價下畝均400元收益相比顯著較低,種植意愿依舊一邊倒向玉米,大豆種植面積持續被玉米搶奪,2015年大豆面積預計繼續減少10%左右,種植積極性依舊不高。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