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中國互聯網+農業發展趨勢及產業鏈模式分析
2016/10/28 10:41:35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一、中國互聯網+農業發展趨勢分析1農產品電商趨勢會進一步深化,趨勢加速,銷量增加、消費習慣形成未來5年我國農產品電商交易額占農產品交易額的5%,涉外農產品電商交易額將占1%,農產品移動商務交易額將占2%。我國農產品電商與農資電商、農一、中國互聯網+農業發展趨勢分析
1農產品電商趨勢會進一步深化,趨勢加速,銷量增加、消費習慣形成
未來5年我國農產品電商交易額占農產品交易額的5%,涉外農產品電商交易額將占1%,農產品移動商務交易額將占2%。我國農產品電商與農資電商、農村再生資源電商將得到發展,農村供銷合作社將發揮較大的作用。
2移動端會持續發力,去中心化進一步明顯
雖然農村網民數量增長快速,但由于我國各地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農民電腦操作水平有限,信息公路“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在農村還是特別突出。隨著手機在我國的普及,農村手機數量也有很大的增長。手機的普遍和簡便的操作優勢,為解決農村信息“最后一公里”問題帶來信息的契機。
3農業新媒體營銷將繼續爆發,會產生一批有影響的農業自媒體、自明星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手機、微博、微信、互聯網等新媒體推廣形式在消費者圈子里流傳開來,它突破了傳統的農業科技推廣方式,摒棄了以往菜場買菜,電話溝通的形式,自媒體的運用,是農業人的福音,未來的農業商機盡在于此。
4農業眾籌、預售將會成為農產品電商重大業態
電商只是單純利用網絡平臺進行產品售賣,而農業眾籌在產品形成之前就有了完整的創意,包含更多內容和可選產品,為用戶提供的是個性化定制服務,是新農業生產革新有力手段。農業眾籌在此之上,更是站在了更高的角度,既幫助了農民解決資金問題,為之提供銷售渠道。同時也讓那些想吃到健康又安全食品的人得償所愿。
5農業復合型業態將成為新常態和新模式
傳統營銷模式銷售面比較窄,銷售成本高,品牌知名度也受到一定局限,農產品雖然好,但是由于分散經營帶來的品牌優勢不突出。
當前,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正深刻改變著農業的生產、銷售、服務、資金等產業環境,集農業電子商務、高品質綠色食品原產地直供、體驗式旅游等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模式將給農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產生農村休閑旅游、體驗、民宿、產品銷售等復合型新業態。
6區域性、協會的力量會在農業“互聯網+”中發揮更大作用
農產品電商是電子商務的皇冠,生鮮農產品電商是皇冠的皇冠。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生鮮農產品電商的區域化越來越明顯,隨著區域化電商的發展,也使其越來越有效率。
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中有通過平臺建設,進行專業化分工,基地只負責產品生產環節,電商只管發展用戶和服務用戶,物流外包給專業生鮮物流企業,可以同時解決標準化、產品安全性、冷鏈物流等三大難題,其業務也越來越區域化。
7第三方電商平臺的格局進一步穩定
隨著“水果營行”等第三方平臺的倒閉,2016年,農產品第三方電商平臺將進一步洗牌,會更加體現電商平臺“贏家通吃、巨頭競爭”的趨勢。
8農產品電商本地社群逐漸興起
隨著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加速推進,社區電商將扮演重要的角色,農產品的性價比會很高,比以往傳統渠道購買的還要高,生鮮農產品電商更被消費者接受、生鮮電商企業開始盈利,以社區為主力的移動端涉農電子商務占主體,產地直發影響力降低,生鮮電商物流冷鏈等問題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
2016年中國互聯網+農業未來有望晉升的獨角獸企業
9、農產品品牌建設會加速,成為繼服裝之后,另一個電商品牌崛起的領域
由于農產品整體的品牌缺位,比其他品類具有更大的品牌打造空間,所以,未來品牌農產品電商將有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同時,由于農產品電商的快速增長,物流成本的高企,目前電商產品還主要集中在中高端產品上,而這類產品有著天然的品牌依賴性,沒能完成品牌打造的產品,很難在未來的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
10、政府會繼續加大對農村(農業、農產)電商支持
過去幾年農村電商由于基礎設施跟不上,一直是靠市場自發的力量在主導發展,這些年來通過地方上的積極實踐,積累了很多經驗和樣本,也讓政府調研有了足夠的參考,出臺相關政策和文件的時機也愈發成熟,所以才出現了一段時間內連續推出政策的情形。
二、中國互聯網+農業產業鏈模式分析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智慧農業被寄予厚望。智慧農業,就是利用信息技術對農業生產進行定時定量管理,根據農產品的生長情況合理分配資源,實現農業生產的高效低耗、優質環保。近年來,歐美發達國家的農民們在利用互聯網方面表現積極。
1、建立混合縱向一體化的鏈接機制
為了實現農業產業鏈合作企業的共同戰略利益,使加盟產業鏈的企業都能受益,就必須形成一種長期合作博弈的機制來加強成員企業間的合作,使得成員企業能夠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這種機制就是混合縱向一體化連接方式。這種模式就是以一家農業龍頭企業為主進行產業鏈設計,按照專業、高效和運作經驗的原則,將某些環節以某一利益主體獨資、控股或參股的形式參與產業鏈各環節的投資經營,而又與其他利益主體在某一(些)功能環節以合同契約進行聯結。
2、建立“公司+農業園區+市場”的組織形式
傳統的“公司+農戶”模式出現了很多問題,主要是農戶組織程度不高造成交易成本巨大,而且各方違約嚴重影響了小農戶的利益。農業園區的建設解決了一系列的問題,因而具有先進性。在“公司+園區+農戶”的生產模式中,公司是主導。確保園區的統一設計;生產標準的制定;投入物資(化肥、飼料等)的供應;技術指導;回收、加工、銷售;品牌宣傳推廣;貸款擔保公司的組織。
園區是關鍵,公司有園區才能進行統一的管理和控制,公司有權對進園區的人進行篩選,進園區人員必須服從公司管理,可以對投入品進行統一管理,監督實施很容易;確保完全收購。農戶是生產主體。農戶投資,全額投資或投入流動資金或承包生產;農戶生產,投資人自己當種植者,以農戶為生產單位;農戶是獨立的經營者,可以自己決定生產規模、內部考核辦法、內部分配等。
3、建立“品牌+標準+規模”的經營體制
農業產業鏈成功與否取決于整個產業鏈的效益,而產業鏈的效益取決于“品牌+標準+規模”的經營體制。其中品牌是終端產品實現價格增值的主要手段,沒有終端產品的品牌溢價就沒有整個鏈條價值的提升,風險就無法避免。傳統農業產業鏈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各鏈條的行情風險無法因為品牌溢價而避免。標準化是品牌的保障,正是由于標準的嚴格執行品牌才能有溢價的空間。規模化就是將產業鏈模式復制放大,取得規模效應。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