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中國傳媒產業運行現狀前景展望及市場規模預測
2016/10/28 11:00:06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一 、中國傳媒行業發展狀況1、2015年“新常態”下傳媒產業仍持續增長,媒介技術更迭加速2015年中國宏觀經濟的放緩并沒有阻滯新興媒體的高速增長,而宏觀政策的扶持也無法改變傳統媒體江河日下的窘境。在這一年中,一 、中國傳媒行業發展狀況
1、2015年“新常態”下傳媒產業仍持續增長,媒介技術更迭加速
2015年中國宏觀經濟的放緩并沒有阻滯新興媒體的高速增長,而宏觀政策的扶持也無法改變傳統媒體江河日下的窘境。在這一年中,傳統媒體面臨著市場萎縮和人才流失等諸多問題,尤其是傳統報業發行量與廣告量都在經歷著兩位數的持續下滑,電視媒體也面臨增長乏力和馬太效應的雙重擠壓,唯有電影在“口紅效應”與消費升級的帶動下持續爆發式增長。新興媒體在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市場格局也在發生著重大變化。互聯網巨頭企業(BAT)攜資本優勢在新興媒體和傳統媒體領域大肆擴張、爭奪優質資源,媒介融合的態勢也正在發生逆轉。隨著O2O、互聯網金融、生態圈等新模式、新思維的出現,也使得新興媒體呈現出了更多的活力。
2010-2016年1月宏觀經濟宏觀經濟運行情況
(1)“新常態”下傳媒產業仍持續增長
經濟下滑態勢下“口紅效應”促使影視娛樂產業進入爆發式的增長期。2015年的中國電影市場站上了440億元票房的新高地,增速達到自2010年以來最高。作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的中國,電影票房在2016年將突破500億元,在2017年有望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2007-2015年中國內地電影票房收入規模
綜藝娛樂節目也在2015年進入井噴式發展階段,全年共有215檔綜藝節目面世,突破中國綜藝節目產量最高峰。隨著網絡視頻行業的崛起,2015年成為“網絡自制劇元年”,網絡視頻產量較2014年增長了7.7倍。
2008-2015 網絡視頻用戶規模持續增長
外部經濟環境的波動無疑會對傳媒產業產生影響。從中國經濟長期保持持續穩定增長的大趨勢來看,傳媒產業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保持總量的穩定增長是毋庸置疑的,但經濟短周期的波動和傳媒產業在經濟環境影響下的內部調整也是不可避免的。2015年是中國經濟全面進入“新常態”的一年,一方面經濟基本面下行壓力依然較大,GDP增速從2014年的7.3%下降到2015年的6.9%,而有關預測顯示2016年GDP增速可能還有繼續下行的風險。經濟下行的大環境導致企業經營壓力普遍增大,使得企業在廣告投放上變得更加慎重。
2008-2015年中國GDP增長狀況
(2)媒介技術更迭加速,下一代互聯網概念被不斷刷新
對于當前的中國傳媒產業而言,技術的更迭無疑是最大的變量。在傳統媒體時代,技術的迭代周期可能是幾十年甚至更長,但在新媒體時代,技術的迭代周期已經被壓縮到10年左右,甚至未來還有加速的趨勢。中國已經成為了一個當之無愧的互聯網大國,半數中國人已經接入互聯網,網民規模增速提升,同時網民個人上網設備進一步向手機端集中。
中國網民規模和互聯網普及率
中國手機網民規模及其占網民比例
2015年中國互聯網廣告收入超過2000億元,同比增長35.9%,而其中約50%以上來源于移動互聯網廣告收入。與此同時,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移動智能終端規模達12.8億臺,智能終端設備滲透率已經超過90%。
2012-2018年中國互聯網廣告市場規模及預測
2012-2018年中國移動廣告市場規模
2012-2018年中國互聯網廣告及移動廣告市場規模增長率
2012-2016年中國智能硬件市場規模統計及預測
2015年中國智能硬件細分市場結構(單位:%)
下一代互聯網的概念已經被移動技術的不斷變化而刷新。媒介技術的快速更迭使人們已經很難去預測未來的市場形勢。但是,技術的發展必然帶來媒介樣態的變革與創新,而智能硬件、植入式設備、人工智能、VR等新技術在未來或許將為我們開啟全新的媒介圖景。
(3)傳媒產業政策新動態
2015是國家傳媒產業政策頻出的一年。“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到2020年文化產業要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根據該目標,文化產業未來的增加值至少應該達到5萬億元,年均名義增長率至少要保持在13%以上,這也就意味著作為文化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的傳媒產業在“十三五”期間將保持總體上的高速增長。
在2015年,國家為了更好地促進傳媒產業的健康、高速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性、規范性政策。2015年政府在傳媒產業領域的政策措施充分考慮了行業長期穩定發展的需要,提供了相應的鼓勵性措施和指導性意見,對傳媒產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和引導作用。
2、2015年中國傳媒產業整體保持增長態勢,增幅較2014年略有放緩
2015年中國傳媒產業整體保持增長態勢,增幅較2014年略有放緩。面對復雜多變的全球經濟環境,我國的經濟增速開始放緩,各行各業的投資趨于謹慎,廣告行業在2015年受到經濟大環境的沖擊,全國廣告經營額較上年僅增長5%左右,甚至沒有跑贏GDP(6.9%)。在嚴峻的宏觀經濟背景下,中國傳媒產業在2015年仍然增長了12.4%,整體市場規模達到12754.1億元。
傳媒產業整體平穩發展,但結構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2015年,中國傳媒產業有兩個有趣的“超越”:一是報業廣告和發行收入雙雙大幅下滑,報業市場整體規模在2015年首次被電影票房市場(440億元)超越;二是電視廣告市場發展疲軟,下滑趨勢明顯,2015年電視廣告收入首次被網絡游戲市場(1411.5億元)超越,這兩個超越讓傳統媒體感到深深的“寒意”。2015年互聯網媒體的市場占比由2014年的47.2%上升到51.8%,進一步拉大了與傳統媒體的規模差距,傳統媒體影響力和話語權體系都受到了嚴峻挑戰。
2014-2015年上半年電視廣告刊例收入變化
2013-2018年中國網絡游戲市場規模及增速
2008-2015年中國客戶端網絡游戲用戶數
2015年,中國傳媒產業的兩大亮點仍然是電影和移動媒體:一方面電影行業投資熱情依然高漲,電影院和銀幕建設持續增長,推動電影票房市場的爆發式增長;另一方面,手機上網人數超過6億,逼近網民總人數。電影票房和互聯網的發展也體現了中國傳媒業的“泛娛樂化”趨勢,基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以大眾娛樂為核心的文化產品與商業市場相互交織,已經構成新的業態模式。從市場層面上看,“泛娛樂化”有助于加快媒體融合發展,打通文化傳媒產業不同領域間的通道,推動文化創新發展,因此也受到多數互聯網大鱷們的推崇。然而,從社會發展層面看,嚴肅內容的影響力不斷受到壓制,過度娛樂的副作用也會對社會的健康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造成隱患。這將成為政府制度建設的重要課題。
二、 中國傳媒產業規模分析
2015年以來,經濟增速的持續放緩使得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不斷增強,新興產業被市場寄予了深切的期望。消費的擴容和技術的升級成為支撐文化傳媒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底層動力,傳媒行業持續進入中長期景氣階段。:2015年傳媒行業的整體市場規模達到12754億元,同比增長12.3%,相對于GDP增速高出5.6個百分點。
2006-2015年中國傳媒產業總產值及增速
與此同時,媒介技術的進步使得新舊媒體之間的分化持續提速,產業變局進一步白熱化。以報業、期刊、廣播等為代表的“舊媒介”整體繼續表現出“斷崖式”下滑。其中,2015年報紙銷售總量下滑41.14%。另一方面,電影、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相關的新興領域則展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市場容量增幅普遍在30%以上。
具體來說,2015年,傳統報業發行量與廣告量都在經歷著兩位數的持續下滑,其中都市報類零售總量下滑幅度最大,已經達到50.8%;電視媒體也面臨增長乏力和馬太效應的雙重擠壓,廣告投放量首次出現下滑,但高收視率綜藝娛樂節目的廣告冠名收入并未受電視行業總體形勢影響,依然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廣播媒體市場規模出現小幅下滑,34個城市整體收聽率較2014年同比下降3.33%。圖書零售市場規模保持持續增長態勢,總銷售額達到624億元,“互聯網+”對中國圖書市場的發展起到了助推作用,網上書店零售市場保持高速增長,同比增長達到33.21%;電影在“口紅效應”與消費升級的帶動下持續爆發式增長,較2014年增長48.7%,為近5年來增幅最大的一年。
三、中國傳媒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2003至2013年這十年是中國傳媒產業快速發展的十年,傳媒產業總值連續十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這十年也是歷經巨變的十年,新興媒體迅速崛起,與傳統媒體形成雙雄爭霸的格局。
未來十年,中國傳媒業有望迎來新一輪增長。一方面,傳媒業是知識密集型的朝陽產業,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其發展。目前全球傳媒與娛樂產業年消費額在兩萬億美元左右,未來五年的增長率將保持在5-6%。全球傳媒產業的整體提升對我國有重要的帶動作用。
另一方面,我國宏觀經濟的平穩發展帶動人們消費水平提高,也將推動傳媒業的增長。根據世界各國經驗,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文化消費高速爆發。2013年,我國人均GDP突破6700美元,居民文化消費支出在總消費支出的占比逐步提升,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傳媒業仍有較大上升空間。
可以預見,傳媒產業在2015-2020年間還將保持較快速度的增長,產業集中度和行業整體實力將進一步提升。
四、中國傳媒產業市場規模預測
2014年,我國傳媒產業市場規模為11,362億元,較2013年同比增長15.8%。2015年,我國傳媒產業市場規模為12,750億元,較2014年同比增長12.3%。
2016年我國傳媒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14,574億元,未來五年(2016-2020)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3.51%,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4,195億元。
2016-2020年中國傳媒產業市場規模預測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