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我國電影業行業市場消費量預測
2016/10/28 11:00:13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一、全球電影業發展現狀(1)全球電影產業規模情況從全球電影票房收入結構來看,北美、歐洲及亞太地區是全球三個主要電影市場。近年來,北美、歐洲地區電影票房已趨于穩定,亞太地區成為全球票房增長的主要來源。受此影響,全球電影票房近年來保持小一、全球電影業發展現狀
(1)全球電影產業規模情況
從全球電影票房收入結構來看,北美、歐洲及亞太地區是全球三個主要電影市場。近年來,北美、歐洲地區電影票房已趨于穩定,亞太地區成為全球票房增長的主要來源。受此影響,全球電影票房近年來保持小幅增長態勢。
根據美國電影協會統計,2015 年全球票房收入 383 億美元,比 2014 年的364 億美元增長約 5%。其中,亞太地區 2015 年票房達 141 億美元,較 2013年增長了 13%,占全球總票房的比例為 37%;北美地區票房達到 111 億美元,占全球總票房的比例為 29%。
2010 年至2015 年,全球電影票房情況如下圖所示:
亞太地區 2015 年票房收入增長較快,達到 141 億美元,較2014 年增長約13%,并繼續保持為全球份額最大的地區。其中中國地區票房達到 68 億美元,較2014 年增長了約 49%,繼續保持為除北美地區以外票房收入最高的國家。
(2)全球電影放映行業發展情況
2015 年度,全球影院銀幕數量超過 152,000塊,較2014 年增長了約 8%,主要來源于亞太區域的同比超過 19%的迅速增長。目前全球影院銀幕中數字銀幕占比已超過93%,較2014 年的90%提高了約 3 個百分點。2014 年度,全球不同區域的銀幕數如下圖所示:
2015 年度,全球數字銀幕中數字 3D銀幕數繼續增加,其占比由 2014 年的51%提高到53%。其中,亞太地區的數字3D銀幕占比最高, 2015年度已達74%。 2010-2015 年,全球數字 3D銀幕數增長情況如下:單位:塊
二、我國電影行業發展現狀
(1)我國電影票房收入增長情況
近年來,國家政策對于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不斷增加,文化產業發展環境持續改善。電影產業作為文化娛樂市場重要組成部分,吸引了各類社會資本積極進入產業鏈的各個環節,而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帶動居民文化消費需求的不斷提升,在供給和需求的共同推動下,我國電影產業持續快速發展。
2010-2015 年,我國電影票房收入迎來爆發式增長,收入規模由 2010 年的101.72 億元增長至 2015 年的 440.69 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 34.07%。其中,國產影片票房收入逐年提升,2015 年達到 271.36 億元,占比達到 61.58%。 2010 年至2015 年,全國票房收入的增長情況如下圖所示:
(2)國內電影產業收入構成情況
我國電影產業規模整體高速增長,但整體收入中,國內票房收入占比較高,從2010 年的67%攀升至 2014 年的81%,國內非票房收入、海外銷售收入占比下降,中國電影產業成長的基礎和未來都需要借助多元盈利渠道來拓展。2010年到2014 年,中國電影產業收入分類情況如下:
(3)國產電影發展情況
2015 年,我國電影創作生產力保持活躍,生產各類電影888 部,其中故事片產量686 部,占比為 77.25%。 2010 年至2015 年,我國電影產量的增長情況如下所示:
面對進口優質片源的競爭,近年來國產電影通過不斷提高創作水平,豐富類型品種,涌現出一批票房和口碑均獲得成功的優秀影片,獲得了市場和觀眾的歡迎。國產影片票房收入逐年提升,2015 年達到 271.36 億元,占比達到 61.58%,國產電影的市場競爭力明顯提升。
(4)我國電影行業產業鏈情況
我國電影產業鏈主要包括電影制片、電影發行、院線、影院等環節,主要參與主體包括制片商、發行商、院線公司和影院。我國電影行業的業務流程為:影視制作機構投資生產并提供國產電影片源,或由進口影片專營商向境外電影制作、發行機構獲取進口電影片源;發行商從電影制片商方面獲取影片發行權后,主要負責影片在全國范圍內的發行和營銷;院線公司從發行商處獲得電影拷貝后,負責向其所屬影院進行發行,并就影片在所屬影院放映進行統一安排;影院統一按照其所屬院線公司的排映計劃對影片進行放映,為消費者提供觀影服務。
我國電影產業各個環節的收入分配與業務流程呈現相反的順序。目前我國電影產業以票房收入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產業鏈各個環節的主要收入均為票房分賬收入:影院通過放映服務從消費者率先取得票房收入,在扣除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流轉稅及附加后,由影院作為分賬的起始環節,按照產業鏈各業務環節由下至上進行票房分賬。 電影產業鏈各環節及本公司所處位置如下圖所示:
電影制片環節需要投資拍攝影片,資金投入量大,經營風險較高;電影發行環節需要對所映影片具有較強的市場判斷能力,雖然資金投入較少,但經營風險較高;院線和影院環節通常經營性現金流狀況較好,經營風險最低,但需要較多資金投資建設和更新改造影院,投資回收周期較長。
三、我國院線發行及電影放映行業發行情況
(1)我國電影院線行業發展概況
目前,我國已建立起以院線為主的供片機制,使影片收入在制片、發行、放映各環節上實現合理分配。院線制是指以若干家影院為依托,以資本或供片為紐帶,由一個電影發行主體和若干電影院組合形成。以資本為紐帶的院線與影院之間實行統一品牌、統一經營、統一管理、指導排片的發行放映機制。
2001 年12 月,廣電總局和文化部頒發《關于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試行)》,明確提出院線制將成為我國電影發行放映的主要機制,減少發行層次,改變按行政區域計劃供片模式,變單一的多層次發行為以院線為主的一級發行,發行公司和制片單位直接向院線公司供片。2002 年 6 月,全國首批 30條電影院線正式成立運營,開啟了我國電影市場運行機制的新模式。
院線制建立初期,大多數院線由當地省、市電影公司轉制而成。隨著市場準入的不斷放寬,國家允許、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院線競爭,以萬達院線為代表的民營院線迅速崛起并形成全國化的競爭格局。截至 2015 年底,中國城市院線數為48 條,2015 年城市院線總票房為 439.12 億元,占全國票房總收入的 99.64%。
(2)院線的經營模式
我國院線下屬影院的從屬形式可分為資產聯結和簽約加盟兩種。資金實力雄厚的院線公司往往以自有資本直接對外投資、開發和建設影院,對影院的日常經營、管理有著絕對的控制力;簽約加盟形式進入院線的影院主要以供片為紐帶,在院線公司的指導下自主經營管理,院線公司對其管理控制相對較弱,院線下屬的兩種影院性質和特點如下:
我國的不同院線采用不同的經營模式,萬達院線依托資產聯結模式,院線以資本和供片為紐帶,實現對旗下影院“統一品牌、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排片”。中影數字院線以供片為紐帶簽約加盟,實現統一排片,未完全統一品牌、經營和管理。
(3)我國電影放映行業發展情況
中國電影院線票房收入高速增長的背后是放映場次和觀影人次迅速增加。 全國城市院線年放映場次由 2010 年的845 萬場增加到 2015 年的5,047 萬場,城市院線年觀影人次由 2010 年的 28,097 萬人次上升至 2015 年的 126,220 萬人次,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達到 43%和35%。 2010-2015 年, 全國城市院線電影放映場次和觀影人次的增長情況如下圖所示:
我國電影觀眾的觀影需求的提升,一方面受到優質影片供應增加的影響,另一方面得益于影院與銀幕數量的高速增長。 2015年全國城市院線新建影院1,611家,新增銀幕8,035塊。全國影院數量從2010年的2,000家增長到2015年7,209家,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 29.23%,銀幕數量從 2010 年的6,256 塊增長至 2015年的31,627 塊,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38.28%。
2010-2015 年,我國影院數量和銀幕數量的增長情況如下圖所示:
觀影渠道的拓展以及數字放映設備的普及,使得觀眾的觀影體驗和觀影便捷性大大提升,促進了觀眾影院觀影習慣的養成。電影票房收入增加促使影片投資制作方盡快收回成本,取得更高收益,以繼續加大影片投入,出品高質量電影,影院投資對上游電影制片、發行環節的拉動作用也不斷凸顯。
(4)行業市場化程度和競爭格局
①城市院線數量基本保持穩定
近年來,中國城市院線總數量基本保持穩定,未來大規模出現新的院線的可能性較小;農村院線數量仍在增長,但更多是基于政策性的擴張。 2010 年至2015 年,我國城市院線數量增長情況如下:
②行業市場化水平不斷提高
我國的電影發行和放映一直屬于國家管制行業,近些年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監管環境的日趨寬松,整個電影行業市場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在行政監管方面,目前,電影放映行業已經完全向民營企業開放,外資亦可以參股影院放映行業。
③行業扶持力度不斷增強
由于我國現有影院在數量和質量上均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觀影需求,因此政府積極鼓勵各類資本投資改造和新建高標準的影院。
2009 年7 月頒布的我國第一部文化產業專項規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明確指出,推進電影院線、數字電影院線的跨地區整合以及數字影院的建設和改造。2010 年1 月國務院頒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亦明確指出 2015 年前電影數字化的發展目標。2011 年 10 月 18 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更是把文化產業提升到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高度,并將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構建有利于文化繁
榮發展的體制機制。④行業競爭格局
按照國家相關規定,目前我國院線、影院行業市場競爭主體以國有、民營資本為主。按照組建方情況,主流城市院線可以分為兩大類:國有電影集團組建(如聯和院線等)和其他機構組建(如萬達院線、本公司等)。由于歷史原因,國有電影集團組建的院線仍然是全國城市院線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是,近年來,由其他機構組建的院線,逐漸成為院線放映市場的生力軍,改變了電影放映行業競爭格局,提高行業市場化水平,為院線市場帶來新活力。
在票房快速增長的同時,我國電影院線行業市場競爭呈現出大型院線集中化與區域化特點。我國電影院線行業已經形成較高的市場集中度,以萬達院線為首的十大城市院線已經成為全國院線發行市場的主導力量。2015 年,全國前十大院線票房收入合計 292.80 億元,占全國電影票房收入總額的 66.44%,與2014年占比66.93%相比,下降 0.49 個百分點,行業集中度較 2014 年有所下降,但仍然呈現較高集中化水平。
⑤院線行業主要企業市場排名和市場份額
2013 年-2015 年,我國按票房收入排名前十大城市電影院線的票房收入及占全國電影票房收入的比例如下表所示:單位:萬元
⑥影院投資公司市場排名及份額
2013 年-2015 年,我國票房收入排名前十大的影院投資公司及市場份額如下表所示:單位:萬元
四、我國院線發行及電影放映行業進入障礙
1、政策準入
院線、影院行業的準入障礙在政策方面主要適用于外資。根據《外商投資電影院暫行規定》以及相關補充規定,外資不允許投資或組建電影院線。外商不得設立獨資電影院;在中方控股 51%以上或中方占有主導地位的條件下,外商可以以合資、合作的方式設立和經營電影院;允許香港、澳門服務提供者在內地設立的獨資公司,在多個地點新建或改建多間電影院,經營電影放映業務。
2、規模要求
根據《關于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試行)》,我國實行以院線為主的發行放映機制,組建院線必須符合以下條件和要求:(1)10 家以上以資本或供片為紐帶的專業影劇院,其中實行計算機售票的影院不少于 8 家或者年度票房不低于800 萬元且國家電影專項資金如實上繳,可以發起組建一條省內院線。(2)15 家以上以資本或供片為紐帶且影劇院分布在不同省級區域的專業影劇院,其中計算機售票不少于 10 家或者年度票房不低于 1,000 萬元且國家電影專項資金如實上繳,可以發起組建一條跨省院線。(3)一個省的院線組建最多不超過三條。以簽約形式組合的院線,簽約期不少于 3 年(含3 年)。一個影院只能加入一家院線。簽約期滿后,可以重新進行選擇。
若旗下影院均為資產聯結型影院, 院線公司需要具有較強的資金實力和經營能力;若旗下影院采取簽約加盟形式,院線公司需要具有較強的行業知名度和影響力,具有能同時整合不同類型影院的資源和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院線的核心競爭力取決于旗下影院的數量和質量,而影院的數量和質量又在較大程度上取決于院線的資本實力和經營能力。
3、管控能力和專業化人才
院線發行和電影放映行業競爭激烈,院線間不僅需要比拼影院投資規模等資本實力,也需要通過高效的管理機制、優秀的管理團隊和高素質的人員隊伍提升軟實力,以提升經營效率和品牌形象,促進業務發展。隨著中國電影產業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和資本流入,資本目前已不是制約院線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優秀的管理團隊和高素質的人員隊伍成為影響院線發展的關鍵因素。但由于行業起步較晚, 且近年來整個行業處于高速擴張期,行業內的專業人才較為稀缺,這對行業新進入者構成了進入壁壘。院線公司只有通過不斷提高資本實力和品牌,持續建立和完善適應市場的人才聘用和激勵機制,擁有專業化的經營管理團隊和人才儲備,才具備連鎖經營、快速發展的擴張能力。
4、影院建設審批程序
《電影企業經營資格準入暫行規定》指出,新設電影院須報縣級以上地方電影行政管理部門批準,取得《電影放映經營許可證》。在向縣級以上地方電影行政管理部門申請《電影放映經營許可證》時,除需要提交申請登記表、《企業名稱預告核準通知書》、租賃協議書、場所平面圖以及放映單位購買設備器材的證明等常規申請文件以外,鑒于電影院為大型公共營業場所,還需要提交《公眾聚集場所投入使用、營業前消防安全檢查許可證》確保影院消防安全設施達標。
除《電影放映經營許可證》這一必備行政許可文件以外,新設電影院一般根據業務需要向主管衛生部門申請辦理《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向工商部門申請辦理《食品流通許可證》(或《食品經營許可證》)。行業主管部門對于新設影院總數、地理位置、密度等問題不存在行政管制或者相關指導意見。
5、商圈和選址的排他性
商圈和選址對影院的經營和發展至關重要,而大中城市優勢商圈的形成和發展成熟需要較長的時間,并受到城市商業規劃、交通設施等眾多配套因素的影響。如果某一家影院在某一地區或城市搶占了優勢商圈,就很容易在位置、客流量和顧客認知度等方面占據競爭優勢,產生排他性的影響,從而在同一區域內對同行業構成擠壓性的競爭壓力,并可有效遏制新競爭者的加入。
當然,隨著城市的發展,居民分布情況、功能規劃、交通環境的不斷變化,新商圈的形成甚至新老商圈的更替,特別是現有商圈中的場地也并非完全飽和,這些都給強有力的新競爭者留下了機會。
五、市場供求狀況分析
1、市場供給情況
目前,電影發行及放映業務的供給情況由片源的供給及影院終端的供給共同決定,兩者共同促進電影產業規模的增長。
(1)上游電影制片、發行行業供給情況
我國院線、影院行業的市場供給主要取決于上游電影制片、發行行業的供給情況。 加入 WTO 后,中國電影市場穩步推進對外開放程度,在通過中外合作制片方式提升國產電影制作實力的同時,進口的優質片源拉動觀影需求,在國內電影票房中占有重要地位。進口片按分賬模式分為分賬片和批片,分賬片目前由中影數字和華夏發行負責引進發行,分賬片在內容質量及宣發力度上均高于批片。2015 年進口電影中國地區分賬片達到上限 34 部,票房產出達144.24 億元,占到進口片的85.18%。
2012 年2 月18 日,中美雙方就解決WTO 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達成協議,中國進口片配額從每年 20 部提高至 34 部,并以 IMAX和 3D 電影為主,而美國電影票房分賬比例也從 13%提高到 25%。進口分賬影片配額不斷增加,進一步豐富和提升了影院放映影片的數量和質量。目前該諒解備忘錄即將在 2017 年 2 月 17 日到期,雙方屆時將啟動第二輪談判。如進口片的配額限制進一步放開甚至取消,將進一步增加優質影片的供給,并提振觀影需求。
面對進口優質片源的競爭,近年來國產電影通過不斷提高創作水平,豐富類型品種,涌現出一批票房和口碑均獲得成功的優秀影片,獲得了市場認可。2010年至2015 年,我國電影產量保持穩定,創作和制作水平整體提升,中國電影市場正在培育本土主流觀眾看本土電影的氣氛。2015 年國產影片票房收入實現 271.36 億元,占全國總票房的 61.58%。
近年來,我國電影票房收入的持續快速增長與上游優質片源的供給密不可分。大投資、大制作且具有較高商業化運作水平的國產影片和進口優質影片能夠獲得觀眾的廣泛認可,從而推動電影票房的增長。
(2)新影院建設情況
除影片供給外,行業市場供給還包括滿足觀眾觀影需求的新影院建設上。全國影院數量從 2010 年的 2,000 家增長到 2015 年 7,209 家,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29.23%,銀幕數量從 2010 年的6,256 塊增長至 2015 年的31,627 塊,年均復合增長率為38.28%。然而我國人口較多,城鎮人口擁有銀幕數量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我國影院地域分布不均勻,人均銀幕數量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2、市場需求情況
隨著國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群眾對文化消費的需求穩步提高。影院觀影成為大眾文化娛樂生活的一個良好選擇。 從市場規模角度衡量,中國電影消費市場仍有較大增長空間。觀影習慣是衡量電影市場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標。中國城鎮人口的影院觀影習慣目前正在形成,城鎮人口年平均觀影次數由 2010 年的 0.4 次提升為 2014 年的 1.1 次,但是與美日韓等電影發達國家或地區差距明顯,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若考慮到尚未納入到城市院線覆蓋范圍的農村區域人口,則人均觀影次數更低。2010-2014 年,中日韓美人均觀影頻次如下圖所示:
單位:次/年
另一方面,中國人均電影消費水平較低還一定程度上與影院密度情況存在一定關系。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目前銀幕密度依然較小,現代化多廳影院數量不能滿足觀眾的觀影需求。以2013 年城鎮人口計算,以百萬人口銀幕密度為例,2013 年中國僅為 25.16 塊,遠低于美國的 125.70 塊,亦低于同屬東亞地區韓國的43.51 塊,影院銀幕建設尚未飽和。
六、行業平均利潤水平
1、影片分賬模式
中國電影產業鏈的利益分配以影院凈票房收入為主,利潤在產業核心環節(制片公司、發行公司、院線、影院)的分配以票房分成的形式進行。院線、影院行業利潤水平的高低與票房分賬水平密切相關,而各環節之間具體分賬比例的確定主要視影片供求關系、影片質量、檔期和類型等市場因素而定,目前我國電影業分賬比例基本情況如下表所示:
在現實情形中,具體分賬比例會在上述原則分賬比例基礎上上下浮動,比例的最終確定全看雙方簽訂的協議條款。一般來說,一部影片如果票房潛力高,發行方實力強,發行方在和院線的談判中就會拿到較高的分賬比例,而如果票房潛力低、發行方實力弱,那么在和院線的談判中拿到的分帳比例則相應較低,一切全看發行方和院線的博弈。院線和影院之間的分帳比例也是如此,當多家院線都在爭取某家優質影院加盟自己的院線時,院線往往會向影院讓利、征收較低的分帳比例以吸引影院。
2、拓展多元化盈利渠道有利于院線行業提高收入、增強盈利能力
目前,國外影院經營已形成較為多元化的創收渠道,除了票房收入外,賣品銷售、廣告經營等均貢獻了相當部分的營業收入。以美國第一大院線 Regal Entertainment Group 為例,2013 財年,該公司電影票房以外的收入占總收入的32.2%,其中賣品銷售創收 8.17 億美元,占收入的 26.9%,廣告及游藝設施收入達1.61 億美元,占收入的5.3%。
進一步提高賣品(食品飲料、衍生品)、廣告等高毛利收入,是影院公司提高收入、增強盈利能力的主要來源。近年來,隨著放映市場的發展,我國影院收入多元化趨勢開始顯現。我國電影產業規模整體高速增長,但國內非票房收入占比仍較低,2014 年僅占我國電影市場規模的 13.47%。根據藝恩咨詢調研顯示,受眾的電影衍生品消費行為較為分散,調研受眾中 2014 年衍生品消費在 1000元以下的達到了 85.2%,從未購買過電影周邊產品的受眾達 26.6%,可見中國電影衍生品市場還存在巨大的商業空白。2011 年,國家廣電總局《關于促進電影制片發行上映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表示今后電影院廣告放映經營權逐步回歸到電影院,貼片廣告利益由制片方、廣告公司和影院的三方分配轉化為廣告公司和影院的兩方分配,從而進一步增加了影院廣告業務收入潛力。
3、行業利潤水平的發展趨勢
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影產業的發展受到國家產業政策大力扶持,并且隨著觀眾觀影需求的日益增長,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在電影產業鏈中,處于產業鏈中下游的發行及放映業務具有現金流較為穩定以及經營風險較為可控的經營優勢,往往能夠維持較好的經營利潤水平。進一步而言,對于具有領先的市場份額、形成良好的品牌效應并且具有產業鏈協同效應的電影發行及放映公司而言,更是能夠借助產業鏈垂直一體化的經營優勢形成較強的議價能力,確保穩定的利潤水平。
另一方面,隨著國家產業政策對于電影發行放映業務的政策準入要求逐步降低,產業內外的資本加速布局發行及放映業務,導致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一定程度上對于行業利潤產生一定影響。2012 年度及 2013 年度,中國影院銀幕數量分別增長 41%和 39%,但是票房收入并未與影院同步增長,從而導致單銀幕產出同比有所下降,這與較多的新建影院尚處于市場培育期以及影院投資存在局部過熱問題存在一定關系;此外,由于影院建設保持較快的速度,對于經濟價值較高的重要商圈的選址競爭也推動影院租金成本的上升。
對于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情況,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行業主管部門為了促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維護電影行業的整體利益,對于影院租金提出了指導性意見,以規范行業中的競爭行為。同時,國家電影及文化產業相關政策也一再提出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整合制片發行放映資源,并在這一過程中著力培育發展一批國有或國有控股龍頭骨干企業。未來,隨著行業主管部門對于行業發展以及整合的指導性意見逐步發揮作用, 有助于降低行業內過于激烈的競爭情況,并實現市場資源向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電影發行及放映企業傾斜,從而有助于穩定行業總體利潤情況。此外,文化產業政策及市場環境向好,有助于電影產業持續健康發展,電影企業利潤實現穩步增長。2014 年和2015 年,中國影院銀幕數量分別增長 30%和34%,同期票房收入分別增長 36%和 49%,單銀幕產出開始顯現增長趨勢,影院的盈利經營效率有所提升。
七、行業發展趨勢及影響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1、行業發展趨勢
(1)行業步入快速發展期
目前我國電影票房收入增長迅猛,市場規模由 2010 年的 101.72 億元增長至2015 年的440.69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 34.07%。其中國產影片票房收入2015年達到271.36億元, 占比達到61.58%。 全國影院數量從2010年的2,000家增長到 2015 年 7,209 家,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 29.23%,銀幕數量從 2010年的6,256 塊增長至 2015 年的31,627 塊,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38.28%。
然而,由于我國人口較多,平均城鎮人口擁有銀幕數量和人均觀影次數與歐美等發達國家差距較大,因此,我國影院終端仍有巨大提升空間。在國家政策鼓勵下,影院建設層級逐漸下沉,進一步挖掘大眾文化消費的潛力,拓寬大眾文化消費的渠道,行業整體有望繼續保持高速增長。(2)傳統院線公司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
院線作為電影產品輸出到市場的中間環節,自身業務和話語權受到在線售票和團購的沖擊為進一步加強產業服務商的商業定位,院線方進一步鞏固與上游片方及內容制作方的聯系,除保底發行外,參與投資和出品成為利益共同綁定的重要方式,如中影星美和星美影業、萬達院線和萬達影視的前后端產業鏈聯動。2014 年,萬達影視、大地院線、金逸院線、橫店影視達成戰略合作,四方宣布共同組建以電影營銷策劃、發行為一體的合資公司五洲電影發行有限公司。基于四大母體股東資源,五洲發行與全國眾多知名影視制片商、廣告商、新媒體公司以及各大新聞媒體保持著良好、密切的合作關系,通過采取統一的發行和排映策略,可打通彼此產業鏈,為制片商大力拓展市場。
(3)院線自主投資建設影院和跨區域發展趨勢增強
近年來,以萬達院線、本公司為代表的全國性院線公司依托自身資金實力,不斷向全國各省市拓展。同時,以簽約加盟方式聯結的院線公司在激烈的競爭中也意識到擁有自營影院的優勢,并越來越重視自有品牌影院的投資建設和跨區域拓展。可以預見,品牌知名度強、標準化程度高、經營模式可復制性好的院線公司在全國跨區域拓展中擁有較強優勢,在行業競爭中也將逐漸占據主動地位。
(4)觀影人群市場和影院建設城市層級不斷下沉
近年來,我國觀影人群市場逐漸下沉,一線城市影院市場逐漸趨于飽和,而三四五線城市觀影人次保持快速增長,市場份額不斷提升。2013-2015 年,我國三四五線城市觀影人次復合增長率分別達 46.64%、56.80%和59.74%,遠超過一二線城市的增長速度。
2013-2015 年,我國各城市層級觀影人次及復合增長率如下:單位:萬人次
從票房收入的市場份額來看,一二線城市依然是我國電影市場的主力票倉,但整體市場份額從 2013 年的68.82%下降至2015 年的64.54%。四線城市的市場份額增長較快,由 2013 年的10.28%增長至 2015 年的12.12%,增長了 1.84個百分點。
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相對合理化的成本投入,也引發各大院線加快布局三線以下城市。
顯示:隨著一線城市影院建設逐漸飽和,影院投資城市層級逐漸下沉。2014 年我國新增 1234 家影院,除北京、上海、廣州、深圳 4 個一線城市之外,二、三線城市共建設 803 家影院,占新建總影院數的 65%,一線城市僅占 10%。而隨著影院建設城市層級的進一步下沉, 可以預見, 未來三線以下城市將成為各個院線重點爭奪的市場,搶先進行戰略布局的院線將在競爭中占得先機。
(5)電影放映技術不斷更新,3D、巨幕電影成為新的增長點
2004 年,國家廣電總局發布《數字化電影發展綱要》,提出“實現數字影院規模化經營,滿足社會不同層次需求,使數字電影院線進入中國電影放映市場的主流。 ”2009 年末,為推動電影數字化放映,鼓勵影院積極安裝數字放映電影設備,加快膠片放映向數字放映轉換,國家電影專項資金管委會對影院安裝數字電影放映設備給予資金補貼。
國家的大力支持推動了我國電影放映數字化的發展和普及。截至 2014 年12月31 日,全國銀幕數已達23,795 塊,其中2K 數字銀幕達到23,424 萬塊6。我國電影放映業已完成由膠片放映到數字放映的轉變。
伴隨著電影放映技術不斷更新, 3D、巨幕電影成為新的增長點。 近年來, 3D、巨幕電影的產出不斷增加,不僅拉動了票房收入的增長,也使得全國影院掀起投資建設3D和巨幕影廳的熱潮。近年來,巨幕電影在我國獲得了快速發展,2014年我國 IMAX 銀幕新增 48 塊,達 191 塊,同比增長 33.6%。巨幕電影高端的觀影體驗已得到觀眾的高度認可。
2014 年中國票房增速為 38%,而同期 3D 票房和 IMAX 票房增速分別達到58%、39%。特種影片票房增長一方面由于片方越來越多的采取 3D、IMAX 多制式發行,擴大市場排片,也源自于中國觀眾對于特種影片觀影需求的增加。同時,興建或改擴建的影院為了差異競爭和提供優質觀影服務,加大了對 3D、 IMAX影廳的投資力度,也間接促進了特種影片拍攝或轉制數量的增加。2010 年到2014 年,我國3D、IMAX影片票房及占比如下:
單位:億元
(6)院線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
2015 年,全國前十大院線票房收入合計 292.80 億元,占全國電影票房收入總額的66.44%,仍然呈現較高集中化水平。未來,國內院線將在資本市場的幫助下進行一系列的兼并收購,院線市場格局將更為成熟。院線行業集中度的進一步提升對院線行業發展的有利影響包括:
①有利于降低租賃成本。通過提高對上游物業租賃的議價能力,有利于降低租賃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②靈活的分賬比例及合作形式。在國家分賬比例指導意見下,我國片方與院線間分賬比例不盡相同。影院集中度的提升有利于片方與院線更為靈活的分賬比例和合作方式。院線可延伸至上游的制作、宣發,下游場景娛樂消費,多業態協同發展,提高院線的成長性和經營能力。
③多元化服務經營。通過規模的提升,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向會員提供充分有效的個性化服務,提升業務附加值,有效增強用戶粘性。
(7)互聯網與電影產業加快融合,并推動電影產業鏈創新發展
近年來,電影公司與互聯網公司的聯姻、項目合作逐漸增加。一方面,以BAT 為代表的互聯網經濟和商業主體開始影視業務布局,通過互聯網功能和平臺優勢,挖掘電影產業鏈存量市場,并開始探索電影后產業環節的增量部分。另一方面,上市影視公司尋求多元化發展,以完善產業鏈為目標,進行互聯網產業并購。
互聯網推動影視產業鏈環節的創新發展,是以新模式、新業務、新方式為手段。內容方面,以大數據為起點,從用戶思維出發進行影視產品的策劃和推廣,由粉絲受眾開發 IP,并根據主流觀影人群數據重點生產特定類型片。投資方面,加大各環節參與方的聯合投資力度,尋求資金拼盤和資源整合的最優化組合,同時加入互聯網新模式,縮短線上宣傳和線下產出的中間成本。渠道方面,導入社交、視頻、票務等流量入口,整合品牌營銷,構建“O2O”宣發渠道。電影產業鏈環節面臨著互聯網經濟模式的沖擊,也加劇了電影市場主體之間的競爭。
在線票務平臺線上銷售取代線下窗口購買已成為近年來熱門的購票方式。據藝恩咨詢統計數據,2014 年全國觀影人次達 8.3 億,其中主打電影 “O2O” 的第三方票務平臺(含在線選座和團購)出票量占比達 53%,其中,在線選座類占比 40%,團購類占比 20%。目前國內在線票務平臺主要分三大類:第三方票務平臺、團購類平臺、院線自有平臺。當前在線票務平臺已從低價影票競爭、搶占市場的初期,發展至利用大數據營銷參與影片制作、宣發,將逐漸改變傳統的電影制作、發行模式。
網絡院線放映作為一種新興的電影發行放映形式,與傳統電影發行模式形成互補。網絡院線縮短了電影與觀眾的接觸時間,支付技術成熟、付費方式成形、移動觀影需求驅使下,觀眾對電影消費的需求將通過網絡院線得以實現。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截至 2014 年底,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 4.33 億,比2013 年年底增加 478 萬,用戶使用率為 66.7%。隨著網絡視頻的快速發展,網絡院線的市場容量潛力巨大,盡管目前電影網絡版權收入較低,但隨著國內對盜版打擊力度加大,以及國內觀眾電影網絡付費點播習慣的逐漸培養,網絡院線將被越來越多觀眾接受。
(8)國內非票房收入占比較低,影視文化消費仍有較大增長空間
我國電影產業規模整體高速增長,但國內非票房收入占比仍較低,2014 年僅占我國電影市場規模的 13.47%。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0 年后,中國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較大,從 2000 年的 6,288.1 元增加到 2014 年的 28,881.9 元。伴隨著居民收入的增加,城鎮居民用于娛樂方面的支出也有明顯增長,但增速不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未來影視文化消費市場依舊有足量的成長空間。
2、行業發展的有利因素
(1)我國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用于文化娛樂消費的支出持續增長
近年來,我國宏觀經濟在穩步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保持中高速增長,居民生活水平持續提升,對教育、文化、娛樂等的需求持續增加。我國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已從 2000年的628 元,增長到 2012 年的接近2,034 元,復合年均增長率超過 10%。在國家拉動內需的政策推動下,人民群眾用于文化娛樂消費的支出還將持續增長。我國歷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全年教育文化娛樂支出情況如下圖所示:
單位:元
(2)國家大力支持電影產業發展,為行業發展提供支持
電影產業的政策環境整體趨好,電影產業在整個文化產業中的重要性和價值高度凸顯。近年來電影產業的相關政策體現出以下特點:
①部門之間的互動和協作增多。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臺的政策,得到國務院辦公廳、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等主管部門的配套支持和實施有條件補給,利于電影業的產化經營和規模化發展;
②資金和資本條款是重點,電影專項基金、人才培養計劃、金融產品設計等涉及資金和市場的手段更加多樣;
③文化產業已經過渡到以質量謀求集團化發展的階段,這與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國家規劃相一致,也是企業增強產業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必經之路。
(3)技術升級為電影產業發展帶來新契機
《數字化電影發展綱要》確立了數字電影在電影產業中的戰略地位,數字化為我國整個電影行業帶來新的市場機會和發展空間。電影制作與放映的數字化,不僅能改善電影品質、優化觀影條件、降低發行放映成本,并且能提升技術體系、改變運營模式,從而進一步拓展電影的生存發展空間,為電影產業帶來跨越式發展的機遇,形成電影產業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
3、行業發展的不利因素
(1)競爭程度日益激烈
在電影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中國院線的競爭也日益激烈。在影院方面,業內外資本的大量涌進一方面抬高了影院的租金成本,另外一方面也對現有影院造成沖擊。
(2)盜版阻礙電影產業的發展
十六大以來,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共同發展,知識產權執法力度加大,以及《著作權法》草案的修改等相關政策的實施,有效遏制了盜版侵權的發展態勢,普通民眾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也有了普遍提高。但電影業盜版現象在一定范圍內仍然存在,對電影票房收入和觀影人次的增長產生不利影響,制約了我國電影產業的發展。
(3)多媒體放映渠道拓展對影院放映帶來的挑戰
由于數字技術的普及和應用,電視、互聯網、移動通訊、衛星等技術服務機構正在成為電影產業中的新成員,影院外其他傳播模式的觀影效果在逐步增強。同時,由于多媒體渠道的拓展,影院外其他傳播模式的有效到達率將逐步提高,其他模式的觀影成本將進一步降低,這些都將對影院觀影人群形成一定的擠占效應。
(4)在線票務平臺發展的影響
在線票務平臺的迅速發展,將通過積累用戶數量,提高下游對于電影票價的議價能力,并造成平均票價下降的趨勢。另外,通過在線票務平臺購票選座,將大大縮短觀眾在影院的候場時間,對影院賣品收入構成較大的影響。
(七)行業技術水平及季節性、區域性、周期性特征
1、行業技術水平
(1)數字放映技術 截至 2014 年底,中國數字銀幕總數為 23,424 塊,占總銀幕 96.3%。主流院線基本全部實現數字化放映。從數字銀幕分辨率上看,我國電影數字放映分為4K 數字放映、2K 數字放映、1.3K 數字放映、0.8K 數字放映。目前中國的數字銀幕主要以 2K 數字放映為主,正進一步向 4K 數字放映發展。
(2)3D技術和 IMAX技術
隨著電影數字化浪潮的推進,數字 3D技術為電影業發展帶來新的動力。3D電影是相對 2D 電影而言,其特點是觀眾觀看時影片以立體形式呈現。數字 3D影片在創造視覺奇觀的同時,票價水平相對較高,是電影產業發展的新增長點。
IMAX是一種能夠放映比傳統膠片更大和更高解像度的電影放映系統。該系統與數字技術相結合,可以創造更有沖擊力的觀影效果,因此,近年來 IMAX也成為優質影院爭相引進的技術系統。
近年來,3D 數字技術和巨幕電影在我國獲得了快速發展。2014 年,中國3D銀幕數增加 841 塊,達到13,448 塊,3D銀幕占全國銀幕數的55.3%,占數字銀幕的57.4%。2014 年,我國 IMAX 銀幕新增 48 塊,達 191 塊,同比增長33.6%1。
(3)激光放映技術
激光放映技術的發明是人類電影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目前,激光電影放映技術在國內各大主流院線及影院的成功應用,引領電影放映進入“激光”放映的嶄新時代。隨著激光放映技術在各大影院的普及應用,未來不僅會推動國內電影放映技術的革新,更將改變世界電影光源現有格局,開啟一個全新的激光電影放映時代。
2、行業季節性
電影檔期是由制片、發行、院線以及放映等各方確定市場較為可行及成功的運作模式及營銷策略。根據藝恩咨詢對檔期的劃分,除暑期檔、春節檔和賀歲檔外,其余檔期均為節日或假期性質的檔期,持續時間一般為 1 至3 天。暑期檔、春節檔和賀歲檔的成熟度及市場集中度均較高,而 3 月、4 月、9 月通常為票房淡季,受此影響,全年影片票房分布呈現明顯的季節特征。
近年來,隨著我國整個電影市場的迅猛發展和營銷手段的豐富,一些新檔期逐步被開發,情人節、七夕節、六一節等也形成了一定的觀影高峰。部分電影發行商開始對檔期進行理性分析,一些高質量影片嘗試錯峰發行也取得了優異的票房業績。
2013 年至2015 年,我國城市院線電影月票房情況如下圖所示:
單位:億元
3、行業區域性
(1)票房收入的地區分布
我國電影院線、影院行業的區域性特征明顯,全國影院票房收入中,票房主要由經濟較為發達的省份貢獻。2015 年,廣東、江蘇、浙江等全國票房收入前十大地區合計占全國電影票房收入的 66.87%,具體如下表所示:單位:萬元(2)電影院線、影院行業的區域特征
我國院線大多是由各省市原有電影公司轉制成立,因此,院線制成立初期,各院線的區域性較為突出,地區性院線基本上在本地區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但經過幾年的發展,隨著萬達院線、本公司等全國性院線的發展,院線行業的地域特點已經明顯弱化,但本地院線在當地市場仍占有較高的份額。 與票房收入的地區特征相一致,我國影院多數也分布在經濟較發達地區,據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統計,2015 年末,廣東、江蘇、浙江等影院票房收入前十大地區的影院數合計和銀幕數合計分別占全國的52.21%和56.94%。
4、行業周期性
電影產業與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有較為密切的關系,但其行業周期性不明顯。國際經驗表明,受人們的消費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在經濟蕭條時,電影業往往呈現反周期增長。 2008 年、 2009 年全球金融危機時,國內較多行業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電影產業則逆勢上揚,票房收入分別較前一年增長 30%和 43%。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保持高速穩定增長,我國國民生活水平及文化消費需求持續提升,國內電影市場更是在國家產業政策扶持、供需市場共同推動等因素的影響下實現了爆發式的增長。
八、行業上下游基本情況
其上游為制片公司及專業化發行公司,下游則是消費者(電影觀眾)。
1、上游:優質片源供給逐漸增加,影院投資保持高速發展
近年來,隨著中國電影產業不斷發展,涌現出一批具有先進制作理念、有市場號召力的制片公司,生產出一批高投資、大制作且具有較高商業運作水平的國產影片,獲得了電影觀眾的廣泛認可,電影票房超過億元的國產電影由 2010 年的 17 部,增加到 2015 年的 47 部,國產影片的票房收入達到 271.36 億元,占總票房的 61.58%12。未來,隨著我國產業政策對于影視創作的大力支持、優質制片企業通過上市融資增強資金實力等,優質的國產影片供給有望持續增長。
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加入 WTO,美國等進口分賬大片成為國內電影票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5 年度,共有34 部進口分賬大片進入城市主流院線市場,取得票房收入144 億元,占全國票房收入的比重達到 33%。
近年來我國影院投資保持高速發展,全國影院數量從 2010 年的2,000 家增長到2015 年的7,209家,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 29.23%,銀幕數量從 2010 年的6,256 塊增長至2015年的31,627 塊,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38.28%。然而我國人口較多,城鎮人口擁有銀幕數量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我國影院地域分布、人均銀幕數量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2、下游:觀眾觀影需求逐漸上升,中國電影消費市場仍有較大增長空間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居民生活水平持續提升,對教育、文化、娛樂等的需求持續增加。在國家拉動內需的政策推動下,人民群眾用于文化娛樂消費的支出還將持續增長。2010 年至 2014 年,中國城鎮人均電影票房及人均觀影人次顯著增長,其中,人均年電影票房由 15.19 元增長至39.19元,人均年觀影次數由0.4 次增長至 1.1 次。觀眾觀影需求的增長推動電影票房收入持續增長。
從人均年觀影次數來看,我國與美日韓等電影發達國家或地區差距巨大,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從百萬人口銀幕密度來看,以 2013 年城鎮人口計算,2013年中國僅為 25.16 塊,遠低于美國的 125.70 塊,亦低于同屬東亞地區韓國的43.51 塊,影院銀幕建設尚未飽和。從市場規模角度衡量,中國電影消費市場仍有較大增長空間。
2015 年度院線的票房收入增速在排名前十的院線
單位:億元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