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中國智能物流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2016/11/7 10:29:1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近年來,我國物流持續向好發展。20世紀90年代后期,伴隨經濟改革和市場開放,物流重要性逐漸被認識,不同形式物流企業開始出現,包括由傳統運輸倉儲貨代轉型的企業,新興第三方物流企業和專門從事運輸、倉儲企業。近年來,物流企業開始走向信息化,以物料近年來,我國物流持續向好發展。20世紀90年代后期,伴隨經濟改革和市場開放,物流重要性逐漸被認識,不同形式物流企業開始出現,包括由傳統運輸倉儲貨代轉型的企業,新興第三方物流企業和專門從事運輸、倉儲企業。近年來,物流企業開始走向信息化,以物料需求為核心的 EPR 系統在鋼鐵、煤炭、家電和汽車等行業得到推廣。
一、我國物流浪費嚴重,原因主要是運輸分散和智能化水平低
2013 年我國社會物流費用占 GDP 比率為 18%左右,超過美國 8.5%的兩倍。物流費用高企原因一是我國經濟結構第三產業占比相對較低,第三產業屬輕資產性質,單位 GDP 所承擔物流費用較低。二是因為我國物流運輸分散和智能化水平不高導致物流浪費嚴重。截止到 2013 年,我國道路貨物運輸經營主體超過 720 萬家,90%的經營主體為中小型企業,承擔了 90%以上公路貨物運輸業務,排名前 20 的公司加起來只占市場份額 2%。經營模式多為傳統的單車貨物運輸,管理手段簡單,貨源組織能力差。
2013-2018年智能物流系統設備市場容量
二、第三方物流仍有萬億市場空間
我國物流大部分是由企業承擔,企業規模小且各自為政,空載率高。我國空載率高達 40%以上,遠高于發達國家。15 年 8 月發改委印發《關于加快實施現代物流重大工程的通知》,《通知》中指出到 2020 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技術先進、便捷高效、綠色環保、安全有序的現代物流服務。同時,《通知》中提出物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目標為 8%,第三方物流比重由目前約 60%提高到 70%,按照2014 年物流業增加值 3.5 萬億計算,到 2020 年我國第三方物流仍有萬億發展空間。
三、物流智能化改造能節約超 2.5 萬億成本
我國物流現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發展不均,新興技術應用不足,信息化建設面臨很多問題,物流總體水平不高。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已經實施或者部分實施信息化的物流企業僅占 39%,全面實施信息化的企業僅占 10%。在物流供應鏈中,企業與上下游信息流沒有打通,形成“信息孤島” ,導致信息化建設層次低。同時,由于缺乏訂單管理、貨物跟蹤、貨物分揀和運輸管理等物流服務系統,信息阻滯。物流企業現有業務著眼點在運送,缺乏整體統籌規劃管理,空載率高,浪費嚴重。根據中國物流學會副會長陳麗華測算,在不改變產業結構情況下,如果我國庫存和管理達到美國水平,物流成本占 GDP 比重可由 18%降至13.5%-14%,按照 2014 年我國 64.01 萬億的 GDP 總量計算,對現有物流進行智能化改造可節約超過 2.5 萬億成本。
四、我國智能物流發展處于基礎期后期
物聯網對物流行業的滲透可分為四個階段:基礎期,導入期,成長期和發展期。基礎期以 RFID技術,GPS 技術,GIS技術和 GPRS技術推廣為基礎,建立基于 RFID 的貨物可追溯系統。第二階段是物體互聯時代。該階段傳感技術、視頻監控技術、移動計算技術、基礎通信網絡技術和無線網絡傳輸技術等得到發展,物流業務全球化管理信息平臺開放互通。第三階段是半智能化的成長期,執行標簽、智能標簽、低耗能與可再生新材料逐漸推廣,聲、光、機、電移動計算等技術得到應用,物流作業系統與環境實現全自動和智能化。最后是智能化時代,行業標準統一,環境高度智能,實現所有物品的覆蓋,遠程感知和控制,形成完全智慧的物流運作體系。我國 RFID 快速發展,成長為全球第一大市場,但是由于 RFID 現有部署復雜性,我國還未實現普及, 比如少于 5%醫院實現 RFID實時位臵系統。 智能物流發展仍處基礎期,充滿想象空間。
五、成本重壓倒逼流程改革,智能物流推行已是箭在弦上
伴隨競爭越來越激烈,物流業利潤被嚴重擠壓,利潤率低于 5%,部分中小物流企業甚至徘徊在盈虧平衡點邊緣。因此,推行智能物流降低成本是必然趨勢。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