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我國汽車供應產業鏈分析
2017/1/6 10:25:1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汽車產業鏈供應關系分為四個階段,90年代以前為階段一,產業鏈由集團控制,零部件到整車都處于壟斷階段;20世界-21世紀初為階段二,初級市場化階段,大部分零件生產商分離出來;21世紀至今為第三階段,市場競爭愈加激烈,市場分工逐步明顯,但關鍵技汽車產業鏈供應關系分為四個階段,90年代以前為階段一,產業鏈由集團控制,零部件到整車都處于壟斷階段;20世界-21世紀初為階段二,初級市場化階段,大部分零件生產商分離出來;21世紀至今為第三階段,市場競爭愈加激烈,市場分工逐步明顯,但關鍵技術仍掌握在整車廠商手中;未來將發展到第四階段,即高技市場階段,整車和零部件制造企業將完全分工。
中國汽車產業鏈供應關系演進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汽車零部件的采購供應鏈非常復雜,上游有鋼鐵、金屬、橡膠、等等繁多行業,下游有實力強的汽車生產企業,和各個經銷商、繁多的維修站等等。
第一,第三方物流企業在汽車供應物流上能力不足。
為了加快資金周轉,生產企業對零目己件又不可能額留很多的庫存,有些甚至要做到“零庫存”,如汽車座椅和輪胎。因此這就要求物流服務商從原料采購訂單下放及跟蹤、物料清單維護、供應商的管理、運輸管理、進出口、貨物的接收、倉儲管理、發料及生產線的物料管理、整車的發運有較強的物流管理能力。第三方物流 業已具有很強的整車物流配送能力。有關專家指出汽車零配件、原材料等所需的物流服務將是倉儲、整車配送的十幾倍。相比于汽車的整車物流,汽車零配件、原材料的配送物流技術要求要高得多。一輛汽車大概要用到20000個零配件,而這些原材料、零配件的供 應商分布在不同地區,按汽車生產計劃用準時管理方式把這些備件和組裝件運送到汽車生產地點,要求汽車物流商要有相當強的物流配送能力。原材料、零配件配送物流市場需求雖旺盛,但目前國內物流卻極少有能力進入該領域。
第二,目前汽車物流服務條塊分割是阻礙發展的一大因素。有專家曾經研究過汽車生產廠商為了贏利,每1輛新生產出來的汽車一離丌組裝流水線,必須做到在3天內送達市場,現實情況卻需要1O多 甚至更長時間才能運送到世界各地汽車銷售市場,把這種可能性變成現實,就要求公路、鐵路、水路、航空、碼頭港口經營入作為汽車物流鏈服務上的每一個環節,必須密切合作統一行動。目前這些環節分割較絢嚴重,各自為政尤其是物流企業與物流企業之間缺乏溝通和協調,造成很多物流資源不能很好的整合起來。
第三,供應鏈內各成員內部管理水平參差不齊。供應鏈運作必然會涉及眾多的企業成員參與,由此各成員的管理水平成為供應鏈正常運作的關鍵凼素之-。國內大部分的汽車廠商由于具備國外先進管理技術的基礎,內部的制度流程相對完善,信息化程度高,作為汽車供應鏈的核心起到廠關鍵的作用 .但眾多上下游的經銷商、部件供應商的管理水平往往被忽視。由于零部件供應商的管理體制不完善而引起的供應鏈運行問題屢見不鮮。因此,如果沒有事先內部管理體制的提升,沒有中心廠商對于其配套廠的日常管理的葦視并配合專業供應鏈廠商輔導,供應鏈項日不可能取得階段性的成功上線。
第四,供應鏈信息的不對稱。供應鏈管理作為、一種新的運作與管理模式,如果沒有信息網絡技術作支撐是不可思議的。在國內汽車供應鏈體系中信息交互的障礙嚴重制約著汽車供應鏈的發展.現在一些先進的汽車企、 已經不滿足系統對接,訂單直接生成,更需要了解供應廠商在生產制造等方面的更多信息,如關鍵零件的庫存信息,以安排生產訓。劃。而另一方面,汽車供應鏈中存在著信息化基礎相當薄弱的眾多廠商,信息的交互容易出現斷層。以上面所提的汽車供應鏈項目為例,中心廠的信息化程度比較高,也具備相當的管理基礎。但其上下游的合作商情況并不樂觀 .很多供應商還停留存手工管理階段,使用的信息化工具僅限于電子表格;或者只是某些部分勝用了部分的信息系統。內部的集成還存在很大的問題,與外部供應鏈中其他企業的信息交互更是困難重重。
中國汽車產業鏈供應體系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一、封閉式采購系統
日韓
代表企業:豐田
特點:整車廠商參股上游零部件企業,形成統一利益體,利潤共享。重要零部件基本上都是內部供應,一般非日本企業很難打入供應鏈。
優點:利潤較多
缺點:風險較大,零部件系統沒有替代品,導致生產系統非常脆弱,一旦發生危機,很難處理。
封閉式采購系統圖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二、開放式采購系統
歐美、中國
代表企業:大眾
特點:廣闊的零部件采購系統,眾多廠商進入供應系統,零部件產業發展迅速。產業鏈上下游利益體不一致,合作上多有議價機制。
利潤分配:整車廠商掌握利益分配權,壟斷核心技術零部件廠商利潤最高,其次是整車廠商、零部件制造商。
中國零部件廠商困境:零部件供應系統基本完善,但缺乏最核心零部件技術,利潤分配受制于國際企業巨頭。
開放式采購系統圖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