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國醫藥工業行業市場供求狀況及行業變動趨勢及影響行業發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2017/5/24 10:36:1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供給方面,據統計,近年來我國醫藥工業產銷率一直保持在90%-98%之間,行業從整體上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態。由于早期的醫藥投資較為無序,造成醫藥企業數量繁多,仿制為主,導致價格競爭激烈。而在生物制藥、基因藥物領域,重大疾病領域的創新型藥物、靶向供給方面,據統計,近年來我國醫藥工業產銷率一直保持在90%-98%之間,行業從整體上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態。由于早期的醫藥投資較為無序,造成醫藥企業數量繁多,仿制為主,導致價格競爭激烈。而在生物制藥、基因藥物領域,重大疾病領域的創新型藥物、靶向性藥物等高端市場,投入較少,供給不足。工信部在《醫藥工業十二五規劃》中指出,要加強企業技術改造,增強新藥創新能力,抓住一批臨床用量大的產品專利到期的機遇,加快通用名藥物新產品開發,通過兼并重組調整優化組織結構。
2003-2015醫藥制造業分類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醫藥工業產銷率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智研咨詢整理
需求方面,隨著我國人口的增長、老齡化人數比重不斷增加、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醫藥支付體系的健全、居民支付能力提高以及健康意識增強,我國醫藥需求快速增長。據衛計委統計,2005 年我國醫療衛生機構診療人次數為40.97 億人次,至2015 年增加至76.99 億人次,復合增長率達到6.66%。
2005-2015 我國醫療衛生機構診療人次數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智研咨詢整理
行業利潤水平的變動趨勢及變動原因
據數據統計,十五期間,我國醫藥工業利潤率基本徘徊在8%-9%之間。2006 年,國家出臺一系列的政策對醫藥行業進行了規范,對企業當年收益產生影響,利潤率也降至近年最低點8%。2007 年之后,在深入開展醫藥市場清理整頓工作的背景下,醫藥工業運行逐漸規范。此外,隨著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開展和深入以及居民就診率的增加,醫藥工業利潤率企穩回升,2010年達到最高點11.67%。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發改委出臺多項措施降低藥品價格,同時各省市醫療衛生機構藥品采購陸續實行以省為單位的招投標政策,極大的降低了藥品價格。另一方面,原輔料、能源、人工成本的上升擠壓了醫藥行業的盈利空間。2010 年之后,醫藥工業利潤率水平呈下降趨勢。
隨著醫改的繼續深入,醫�?厮幍拈_展,以及專利藥集中到期后,價格相對較低的通用名藥物的廣泛使用,醫藥工業的利潤率水平將繼續保持平穩或略呈下降的趨勢。
2005-2015 醫藥工業利潤率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智研咨詢整理
盡管醫藥工業利潤率呈波動趨勢,但隨著我國醫藥市場規模的持續增長,醫藥工業利潤總額相應增長。據數據統計,2005 年,我國醫藥工業利潤總額為353 億元,到2015 年已激增至2,749 億元,復合增長率達到22.78%。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深入、醫保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高,以及專利藥集中到期后進入通用名藥物市場,醫藥工業利潤規模將繼續呈上升趨勢。
2005-15 醫藥工業利潤總額及增長率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智研咨詢整理
影響行業發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市場規模持續增長
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健康意識增加以及社保體系的逐步健全,全社會對醫療健康服務的需求逐步增加,推動醫藥市場規模持續增長。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5 年,我國超65 歲的人口為10,055 萬人,占總人口的比例7.69%,到2015 年,超過65 歲的人口上升至14,386 萬人,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47%。老齡化群體因更易患有各類急慢性疾病通常具有更高的醫藥需求,隨著老齡化人口比重上升,對醫藥的需求將持續增長。
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就診率相應增長。據衛計委統計,2003 年居民兩周就診率為133.8‰,到2011 年上升至148.4‰,居民就診率的提高增加了醫藥需求。
為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近年來全社會對醫療衛生的購買支出大幅度增長。據衛計委統計,2006-2015 年我國衛生總費用支出從9,843.34 億元激增至40,974.64 億元,復合增長率達到17.17%。持續增長的衛生支出促進醫藥市場增長。
2006-2015 我國衛生費用支出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智研咨詢整理
2)產業政策支持行業發展
科技部印發的《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中,精神神經疾病、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代謝性疾病以及免疫性疾病等慢性疾病防、診、治的基礎研究和監測系統的建立被列為發展重點。工信部《醫藥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指出,十二五期間,要在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領域,加快推進創新藥物開發和產業化,著力提高創新藥物的科技內涵和質量水平。在重大疾病和多發性疾病領域,加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化學新藥開發。抓住一批臨床用量大的產品專利到期的機遇,加快通用名藥新產品開發。
在重點疾病領域具有創新發展優勢和核心技術的企業將獲得更大的發展機會。
3)提高藥品質量的措施將提升行業競爭力
2011 年,CFDA 公布了《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2010 修訂)》,強制藥品生產企業在既定的時限前進行升級改造,未通過認證的企業將禁止藥品生產,藉此改善藥品生產環境,提高藥品安全。2013 年起,CFDA 分批次推行仿制藥質量一致性評價工作,旨在通過參數比較,提升我國藥品尤其是仿制藥質量,提高我國制藥工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隨著新版GMP 執行以及仿制藥質量一致性評價的穩步開展,我國制藥工業的競爭力將進一步增強,競爭重心將逐漸從價格競爭轉向企業綜合實力的競爭。
4)兼并重組優化資源配置
目前,我國醫藥工業企業數量繁多,但規模相對較小,且以仿制為主,導致市場競爭無序。國務院各部門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從行政審批、支付手段、財稅金融服務等各個方面支持醫藥企業的兼并重組。旨在通過兼并重組壓縮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社會資源配置,促進醫藥工業產業結構升級。隨著行業整合的深入,醫藥行業將進一步良性發展。
2、不利因素
1)藥品的價格下降
近年來,藥品價格高企飽受用藥患者詬病。2009 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在我國初步建立起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基本藥物實行零售指導價格。隨后,發改委、衛生部、人社部印發《改革藥品和醫療服務價格形成機制的意見》,指出要合理調整藥品價格,進一步降低偏高的藥品價格,科學制定國家基本藥物價格。2010 年至今,發改委先后幾次分批調低部分藥品的最高零售價格,醫療機構實行以省為單位的招投標亦大幅降低了藥品價格。不斷下降的藥品價格對醫藥工業造成了不良影響。規模較小、品種單一、產品技術含量低的醫藥工業利潤被大幅擠壓,部分規格的藥品因為無利可圖而被停止生產。
2)研發投入低,創新能力弱
企業研發投入少、技術創新能力弱、高素質人才不足、創新體系及激勵機制不健全、重原料藥輕制劑、重藥品輕藥包材等問題一直制約著我國制藥行業的發展。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2013 年我國醫藥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研發投入僅266.9 億元,占相應營業收入的比例僅為1.30%。
醫療與健康關系著社會和諧、經濟發展與政治穩定,疾病防治、健康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國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各國紛紛加大了醫學科研投入經費,但無論是投入經費總量還是科技經費的比例,我國醫學科技投入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由于研發投入水平低,多數企業無法完成高端、前沿醫藥項目的研究和開發工作,影響了我國醫藥工業的發展和我國醫藥工業的競爭能力。工信部在《醫藥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指出,要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重點骨干企業研發投入達到銷售收入的5%以上,創新能力明顯提高。
3)企業數量眾多,行業集中度有待提高
目前我國醫藥企業數量眾多,企業經濟規模相對較小,多數企業以生產廣普的仿制藥為主,較低的生產規模、較高的產品同質化現象和為數眾多的企業數量導致醫藥生產企業間的價格競爭激烈,對整個醫藥行業的發展和競爭力的提升造成不利影響。國務院及工信部等部門發布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醫藥行業內的兼并重組行為,力爭到2015 年,前100 家企業的銷售收入占全行業的50%以上,基本藥物主要品種銷量前20 家企業所占市場份額達到80%,實現基本藥物生產的規�;图s化。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