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國專車行業市場供需端分析
2017/12/11 13:02:1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國內起步期(2010-2012 ):國內最早的專車平臺是成立于 2010 年 5 月的易到用車,效仿Uber 的易到采用 C2C 輕資產的平臺模式,與 Uber 不同的是早期易到整合的是汽車租公司的車輛和員工,而 Uber 是整合閑置的出租國內起步期(2010-2012 ):國內最早的專車平臺是成立于 2010 年 5 月的易到用車,效仿Uber 的易到采用 C2C 輕資產的平臺模式,與 Uber 不同的是早期易到整合的是汽車租公司的車輛和員工,而 Uber 是整合閑置的出租車資源來實現共享。
打車軟件風靡(2012-2014 ):2012 年快的、滴滴先后成立,打車軟件開始風靡,隨后展開了瘋狂的補貼大戰,彼時兩者還未涉足專車市場。而從創立初期就確立以專車為主的易到用車此時依然在默默耕耘相對“小眾”的專車市場,并未和滴滴快的形成正面競爭。
專車市場爆發(2014-2015 ):尚未推出專車服務之前,滴滴打車用戶數已經過億。國內專車市場真正開始爆發的時間點為 2014 年 7 月,快的、滴滴相繼推出專車業務,與此同時 Uber 亦正式進入中國,各家專車公司通過大量補貼司機與乘客的“燒錢”模式迅速圈住消費群體;2015 年神州專車上線,滴滴快的合并。
市場快速發展(2015- 至今):2016 年滴滴出行收購 Uber 中國,專車市場現有格局開始成形。如今的專車市場可以分為以滴滴為代表的 C2C 模式陣營和以神州為代表的 B2C 模式陣營,前者占據了市場絕大部分的訂單份額和流量,而后者則堅持在細分的中高端市場蹚出一條路。
當出租車公司有限增長的車輛無法滿足城市快速膨脹的人口與隨之而來的打車需求,這塊需求就需要通過所謂的“非法”手段進行消化。過去用于填補這塊需求缺口的正是所謂“黑車”,即沒有任何營運資格非法載客的車輛。但黑車未獲得運輸管理部門批準,司機未取得合格的職業執照,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乘坐黑車而發生的交通事故、人身安全事故屢有發生。
而當相對具有安全保障、服務較好的專車出現之后,迅速占領了出租車運力所不及的消費市場。 專車的興起逐漸取代了黑車和商務用車的地位,并搶占了原先出租車、黑車、商務用車的市場份額。
需求端:更好的用戶體驗+ 更靈活的司機端
(1)技術驅動,響應快速支付便捷:
根據針對上海、北京、成都、青島四大城市的消費者調查顯示,在沒有打車軟件之前,超過 50%的受訪者表示打車等待時間要超過 10 分鐘,揚招平均需要等待 12 分鐘,而在早晚高峰及特殊天氣情況下,平均揚招等待時間更是需要 20 分鐘以上。
(2)用戶分類精確:
以滴滴快的為例,專車服務區分為“優選型、舒適型、商務型、豪華型”,根據不同檔次分配不同的車型與定價,做到有的放矢,后兩者主要針對價格相對不敏感的商務人士,前者則服務于普通用戶。
(3)服務優質:
滴滴快的擁有專車用戶匿名評價體系,專車司機的每次服務都會有用戶進行打分和評價,而司機的收入和獎勵又與評分掛鉤,因此許多專車司機在服務時都非常禮貌,態度熱情,服務周到,最重要的是極少拒載。
(4)對司機收取較低,模式擴張迅速:
相比出租車司機每月固定支付的高額押金(即“份子錢”,上海雙班車行業均值為 8000 元/月),專車司機所需付出的成本則少得多:按照滴滴快的模式司機只需支付公司運營收入10%-15%的信息服務費,留存余下收益;神州則是公司包攬所有運營收入向司機支付工資。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